重建与映秀
灾后重建任务最艰巨时,不论白天夜晚,工人们总会在工地上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精干的小个子身影。
震后,张通荣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他带领同事先后开展了县城过渡板房建设,龙溪、克枯、绵池紧急避险安置,银杏乡过渡安置,废墟清理,县城灾后重建等工作,后又被“点将”担任映秀重建指挥长。
一个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新老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汶川经历着矛盾的“洪峰期”。解决这些难题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涉及到千家万户,张通荣因此有了“扑火队员”外号。“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很长时间才把老百姓过渡房建好。”张通荣说,震后地质状况复杂,有危险的地方要把老百姓撤下来,等情况好了,又要动员老百姓搬回去。
那时,张通荣一会儿在龙溪,做通了老百姓的工作,马上又到银杏,劝老百姓回去搭建过渡房,接着又回县里主持拆迁。
“所有都理顺了,映秀重建又拉开了序幕。”张通荣说,由于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振兴的现实困难,映秀的规划到2009年5月才批下来,时间短、任务重,困难重重。
任务最艰巨的时候,张通荣干脆搬到映秀住。不论白天夜晚,工人们总会在工地上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精干的小个子身影。夜班工人看到张通荣很高兴,“张县长,你在这儿我们就开心。”张通荣笑了:“工作还是要你们干,我其实也帮不上忙。”工人却回答:“不管嘛,反正这么晚看到你也在,我们就觉得干再晚也值得。”
2010年关键词
泥石流与信心
映秀有那么多遇难者,他要让逝去的同事、亲人在地下能够安息,同时让生者生活得更好。
从破土动工的那天起,张通荣就与映秀重建队伍和老百姓心心相印。“省、州领导对映秀的规划和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要求我对每一个工地规划是怎么回事要清清楚楚,建好了,老百姓住进去是什么样子,也要清清楚楚。”在映秀,张通荣对墙面、路面上有一个小瑕疵都要过问。
但2010年8月,一场特大泥石流袭击了映秀,建好的新镇淹没在改道的岷江水中。“那时的心情很失落。”实际上,张通荣的心情远不止失落,在辛苦两年多、再次面临灾难叠加时,任何人难免灰心,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对新生映秀的信心会大受影响。
省委发动的“誓死保卫灾后重建成果,誓死保卫映秀”战役,重建成果经受住严峻考验,又让张通荣和映秀群众找回了信心。
回顾三年来的困难,张通荣首先就把“重塑信心难”摆在首位。“开始重建,老百姓觉得:这么大的灾难,那么短的时间重建好能行吗?怀疑,这是很正常的。”
地震后房屋倒塌了,土地失去了,厂房也没了,当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时,不仅是老百姓,甚至国际社会都怀疑。事实证明,映秀的灾后重建经得起检验。
2011年关键词
风雨同舟
张通荣以前是爱笑的,经历无端诽谤之后,他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
2011年初,一场意料不到的风波降临到了张通荣身上。网上出现一篇帖子爆料:张通荣借灾后重建发国难财,地震震成亿万富翁。
流言四起,在张通荣的家乡,传言他已经被抓了。家中的老阿妈很久没接到儿子的电话,于是打电话来问:“儿子,你还好吧?好久没有听到你的声音,你要照顾好自己,你永远是妈妈心目中的好儿子。”妈妈的话让张通荣彻夜难眠,“什么也没给他们,还让家人为我担惊受怕。”
经历了那么多难关,却遭受到这样的中伤让张通荣十分难受。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张通荣以前是很爱笑的,经历了这件事,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
流言传出的十多天后,一位同事告诉张通荣,网上,汶川老百姓自发为他还原真相。这个消息把痛苦中的张通荣拉了回来,而上级很快介入调查,也还他清白。回忆起这件事,张通荣流下眼泪:“没有老百姓和组织的信任与支持,我早就倒下了。”
这次风波让他更深体会到自己与汶川风雨同舟的关系。张通荣说,经历了磨炼,懂得了责任,更重要的是他执着于在路上前行:做群众的贴心人,做同事的好伙伴,做书记的好助手,让汶川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