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显著特征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世界和谐。爱国主义在历史上往往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不同,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内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对外倡导国际合作和世界和谐。在民族关系上,我们党一贯强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在国际关系上,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民族团结的政策与和谐世界的构想,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再次被实践和印证。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危难之际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充分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以开放透明、交流合作的崭新姿态,积极寻求国际救援人员合作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同样,当其他国家如海地、巴基斯坦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急需国际援助之际,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给予巨大支援。这充分表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充分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精神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奇迹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大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应在继承过去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三贴近”原则,创新载体和形式,拓展途径和渠道,充分发掘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把灾区建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样板田,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建成对口合作的实验地,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课堂,建成红色旅游的热土,建成对外宣传的窗口,使之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推进爱国主义理论创新。爱国主义理论对爱国主义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凝炼和升华。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为爱国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丰厚养料。应充分发掘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推进爱国主义理论创新,深入研究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和新特征,研究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新经验、新举措,为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加坚实的学理支撑。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国不仅是一种认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灾后恢复重建奇迹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空间。应把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挖掘好利用好,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赴灾区实地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结合灾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恢复重建契机,提升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品质;组织编写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材,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影视作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好地激发各族人民自觉担负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执笔:赵明仁 胡卫东 涂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