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互信:能,还是不能?
当前和未来的中美关系处于一种竞争与合作同时强化的状态之中。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坐二望一”、发展模式渐趋明晰、地缘空间不断拓展,美国对中国势必有着越来越深的战略焦虑。尽管两国之间是不是已经形成“老大”与“老二”之争尚无定见,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空前强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这一全方位竞争态势只可能增加,不可能减少。与此同时,在国际格局深刻转型的大背景下,两国又面临着诸多的共同挑战,中国实力的增长以及两国巨大的差异性又给两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互补性合作空间,中美关系“合利斗伤”的本质在新时期进一步凸现出来。对中美两国而言,能否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求同存异,力争以同化异,努力建立不同而和、殊途同归、确保共同繁荣而不是确保相互毁灭的新兴大国关系,关键在于双方之间能否建立战略互信。可以说,两国近期推动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4月举行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着眼于此,5月即将举行的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着眼于此,其后美国副总统拜登的访华和习近平副主席的访美也均承载着这方面的任务。这种频繁、有效的高层互动,有助于形成持续和良性的势头,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也必须看到的是,要建立真正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并不容易。中美两国要开创21世纪的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世界级大国之间长期和平友好相处的新型关系模式,既无经验可循,也无前例可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注定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要管控和处理好上述一系列新老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期间少不了摩擦和角力。尤其从政策制定的角度看,未来搞好中美关系还面临更为复杂的决策环境,可能影响决策的客观因素(如国内舆论导向及第三方国家等)和主观考虑(如何协调局部与整体利益、近期和长远目标、对内和对外两个大局)都要比以往更多,决策权力也将日趋分散,要延续以往“自上而下”的方法或推行“静悄悄的外交”都将面临更大制约。对此,中美双方都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仅需要双方高超的政治智慧,更需要坚定的战略意志。
(王鸿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