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曝出成都一位名为胡丽天的老人,在随机抽签的情况下,有19次被选中成为听证代表,随即引发社会对听证会程序合理性的质疑。图为18日,胡丽天在接受记者采访。记者刘裕国摄(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成都四大“听证专业户”齐聚首(网络截图)
报名抽签40多次,参与听证23次,涉及旅游、教育、交通等20多个单位和部门……近日,成都一位被称为“听证专业户”的退休老太,引来广泛关注。
诚如报道所言,“听证专业户”出现,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报名参加者太少。占道停车收费听证,11个名额,7人报名;高污染汽车限行听证,需4个代表,5人报名……如果总是这样的比例,不仅会让如胡老太这样的热心“粉丝”成为听证会常客,更可能给一些人“作弊”洞开方便之门。
即便“听证专业户”的产生符合程序,听证会组织者也需反思:一个人是否在各种问题上都足以成为民意代表?价值取向单一的几张熟脸能否起到价格博弈的作用?“报名就能参加”的听证会该如何扩大参与面?
可惜的是,“听证专业户”被曝光至今,也未见相关部门有积极回应。
听证会是论证价格调整必要性、可行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消费者和经营者进行利益博弈的关键环节。不管是水价、停车费,还是手机通讯费、暖气费,价格听证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在一个“利益敏感”的时代,公众绝不会对自身的权利漠然置之。听证会理应能获得广泛关注,吸引大量参与。
信息不对称,专业术语制造门槛,行业成本云山雾罩;程序有瑕疵,几分钟发言难以充分表达,消费者否决权未能得到尊重……这样的听证会,无法成为公众维护自身利益的平台,必然会开成“听涨会”甚至“涨价发布会”。公众缺少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听证会也就与公众利益脱节,怎能激起参与的兴趣?
近年来,从“逢听必涨”引来关注,到听证后降价反而成为一时焦点;从北京水价听证会代表近九成赞成涨价,到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代表身份造假疑云,无不折射听证会制度效用的减弱。不能达到“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的初衷,必然会折损制度公信力。没有了“群众基础”,听证会难免由利益博弈的广场变成走走形式的秀场。
要杜绝“听证专业户”的产生,从根本上说需要重建公众对听证会的信任,扩大社会参与的基础。当然,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
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力量,由独立、权威、有公信力的机构对听证会全程进行监督,避免价格主管部门与垄断经营企业结成“利益同盟”;可以要求听证前由审计部门对相关产品的成本进行全面审计,确保听证资料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以加强消费者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建设,让听证会参与者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也增加了消费者的议价权。甚至,可以考虑把听证会开到网上,通过网络公布相关资料、进行广泛讨论,降低参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听证会不仅仅是利益博弈,更是一种公民参与。如果因为种种利益纠葛而折损了这一形式的公信力,丢失的将不仅是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方法,更是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而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