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本报经济版头条刊登《我们需要30个“金融中心”吗?》引起舆论共鸣。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国内主要网站都在首页显著位置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与报纸摘要》栏目进行摘播,央视读报栏目和新浪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了大量转发。7月21日,《晶报》、《东方早报》、《生活新报》等都市媒体也纷纷转载。舆论普遍认为,30个“金融中心”是地方“形象工程”的翻版,折射的是官员政绩观的错位乃至扭曲。
搜狐网在《针尖麦芒》栏目中以“中国是否应该有30个金融中心”为题进行网络调查,3个小时内就有6587人参与。90.8%的参与者认为“不应该”。网友评论称:“建金融中心只是满足了领导的好大喜功,面子好看而已,金融中心不是建几座大厦那么简单”,“政府应该以发展经济、提高市民收入、增加市民的幸福感为主要方向,不要去做那些不切实际的事”,“大家都是中心,就没有实质意义上能起作用的中心了”。
7月21日,求是理论网发表了题为《政绩观扭曲,就有30个“金融中心”》一文。该文认为,名目繁多的“金融中心”,其实不过是地方“形象工程”的另一个翻版,折射的是官员政绩观的错位乃至扭曲。文章提醒,普通的“形象工程”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就是“金融中心”之类更隐蔽、更冠冕堂皇的升级版。对这种升级版的“形象工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有正确的估计,从源头上掐断“政绩的冲动”。
同一天,网络媒体华声在线在《新闻聚焦》栏目发表了一篇《全国共建30个“金融中心” 拥挤背后的理想主义》。文章认为“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主义以及虚幻的城市功能地位规划是一种笑话,30多个城市想一起成为金融中心的集体愿望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好大喜功须警惕(点睛)
内地居然有30多个城市规划建设“金融中心”,这再次提醒我们,好大喜功仍然是需要保持高度警醒的一个现象。
无论是几乎每一个省会城市都要建一个金融中心,还是全国100多个城市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都是好大喜功的表现。
好大喜功,从动机方面分析,可能主要是出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心,但是其中也难免夹带“形象工程”的私意。无论是公心还是私意,好大喜功的直接后果都是严重脱离现实条件、脱离群众的现实需求,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我们要对好大喜功现象保持高度警醒,开展舆论监督,切不可为其大唱赞歌,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