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完成第三次下潜试验后出水。 新华社发(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北京时间今天12时15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在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完成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与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潜水器在水下多次进行坐底,并且开展了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和取样作业,获得了近底精细地形资料。此次下潜成功,再次刷新了下潜深度纪录,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
据介绍,凌晨2时30分,潜航员正式入舱,各部门准备就绪,海试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刘峰发布下潜指令,第三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5时30分,潜水器顺利下潜至作业区域,潜航员“坐”在海底进行深海科学考察作业,9时07分,潜水器顺利下潜至5188米水深,9时12分完成海底作业开始上浮,12时15分被收至甲板。此次下潜试验历时9个小时,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由于刚刚经历了5000多米海底的低温和巨大的水压,潜水器表面油漆有些许脱落。
“潜水器在水中状态很好,潜航员一再请求多给点时间开展工作,深海科考作业时间比计划多出半个多小时,长达210分钟。”在与国家海洋局的视频连线中,刘峰说。
今天作业海域风力4—5级,浪高不到2米,有利于潜水器回收。但天空下着瓢泼大雨,工作人员全身湿透仍坚持在后甲板作业。刘峰笑言:“对于习惯了在恶劣海况下作业的海试队员们来说,这是出海以来天气最好的一天。”
海试完成后,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宣布,“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这也将意味着“蛟龙”号可达到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为明年冲击7000米的设计深度奠定基础。
7月2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东北太平试验区成功完成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4027米。
7月26日,“蛟龙号”成功完成了第二次下潜5000米的深海试验,下潜最大水深达5057米。据了解,在完成第二次下潜试验后,根据未来24、48小时海况预报,海试现场指挥部研究决定,按照预定方案将第三次试验海区安排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经过24小时航渡,潜水器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于7月27日下午抵达试验海区。担任海试保障与警戒任务的“海洋六号”船先期抵达,开展了温度、盐度(CTD)数据及海底地形测量工作,并将数据及时提供给“向阳红09”船决策参考。两船会合后,参试队员也对潜水器进行了全面检修维护保养。
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来自于2001年5月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该合同确定了我国对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拥有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的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大大拓展了我国战略资源的储备总量。
据悉,继第三次下潜海试顺利完成后,海试现场指挥部将根据海况条件继续择机安排下潜作业试验,试验任务是进一步检验潜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