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发布的审计署绩效报告(2010年度)显示,2010年,审计署共审计领导干部49名,其中省(市)部长23名、中央企业领导人员10名,特派办、所属单位和审计厅主要负责人16名。
2010年,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15.7万个单位,共查出违规问题金额3280.5亿元、损失浪费问题金额427.6亿元、侵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金额34.1亿元、被审计单位损益或财政收支不实问题金额1651.2亿元。通过审计,为国家增收节支850.3亿元,其中已上交财政519.1亿元,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75.6亿元,已归还原渠道资金255.6亿元。
审计署还协助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工作。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对京沪高速铁路等已投入资金1.9万亿元的5.4万个投资项目实施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挽回损失、节省工程投资283亿元,占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的3.5%。
8月1日,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绩效报告(2010年度),这是审计署历史上首次尝试评价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绩效报告介绍了审计署的主要职责及组织机构设置,列举了2010年度工作任务及完成情况,公布了201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并从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和不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两个方面,对上述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分析。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全球范围内看,审计机关对其运行绩效进行评价尚缺少统一、规范的操作规定和指标设定。参考国外审计机关的做法,结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审计署从两个方面来评价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
从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方面看,2010年审计署审计(调查)单位539个,全年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为649.5亿元,即查出违规问题金额599.4亿元,损失浪费问题金额47亿元,侵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金额3.1亿元。
上述审计发现的问题有92%已经整改,约为597.54亿元。此外,通过审计整改,还为国家增收节支14.5亿元,挽回(避免)损失12.2亿元。
2010年底审计署在职人员3037人,全年财政拨款支出7.91亿元。从审计发现问题角度看,投入产出比为1∶82,人均审计成果为2139万元;从审计整改角度看,投入产出比为1∶79,人均审计成果为2055万元。
从不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方面看,2010年,审计署向国务院上报了191份专项审计信息,向国外贷援款机构出具公证审计报告102份,向社会发布2010年实施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公告35份,向被审计单位或有关单位提出审计建议1717条,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131件。
审计署移送的案件线索依然呈现“窝案”、“串案”的特点,大多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土地和采矿权出让、工程招投标、银行放贷、保险理赔、国有企业投资等环节,犯罪花样翻新、手法更为隐蔽,查处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