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目千奇百怪,骗子屡屡得手—— 评选诈骗严重戕害社会信任
用于诈骗的通讯器材。
张建辉绘
赵国品绘
李晓宜绘
近年来,各种评选活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名目,名不副实的评选组织者,在乱象丛生的评选背后,是不法分子设下的各种圈套,是“当选者”被骗走的大量钱财。随着一些数额特别巨大的诈骗案件浮出水面,评选诈骗正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评选诈骗恶果之一是引发人们对合法组织的不信任,对公益性活动,特别是对目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需要由公众参与的活动产生怀疑、误解甚至偏见。
揭穿评选诈骗骗局,有效杜绝此类违法行为,还社会一份安宁,本期“热点追踪”为您进行解读。
1. 评选诈骗 乱象丛生
“他们说自己是中国社会调查所的工作人员,还出示了红头文件,我就相信了。”王女士是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山地农民合作社的一名成员。2010年2月,自称“中国社会调查所”项目部业务主管的王某某联系上王女士,声称在北京开会时就见过她。王某某向王女士透露,该所正在进行一项新型培训,经过培训就可获“中国社会调查员证”。而此证“意义非凡”:拥有此证的农民有权去县乡各级部门进行调查,并受法律保护。王某某随后又开出条件,要想拿到“中国社会调查员证”,每名合作社成员要交纳培训费4800元。动了心的王女士还向王某某表示培训费用太高,负担不起。让王女士没想到的是王某某很“通情达理”地迅速将费用降为3300元。于是,王女士等13人兴冲冲地向王某某提供的银行账号打去了5万元。
汇款之后,“中国社会调查所”真的在隆尧县开了3次会,但3次会议没有任何培训的味道,“倒像是传销公司的产品推介会”,每次都是宣传获得“中国社会调查员证”的种种好处,再无其他。为了打消王女士等人的疑虑,王某某承诺将在5月1日为她们颁发证书,颁发地点为人民大会堂。
据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处长李凯介绍,2009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搜罗各行各业各种人的联系方式,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领证”。一旦有人表示感兴趣,便以会务费或者资料费为名,实施诈骗。李凯说,“诈骗金额的高低取决于被害人是否参会、是否要奖牌,如果要,则收费高,如果不参会只要证书,收费会少些。”
在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不足10个月内,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卢某某、王某某等人“一手交钱一手领证”的评选骗局进行得相当顺利,“中国社会调查所”编造“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艺术骄子”、“奇石行业研究员”、“艺术行业研究员”等20多个名目,从每个受害人那里骗得3000元至7000元金额不等,王女士只是其中之一。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苗生明说:“这是传统诈骗的一种新形态。这类行为从实质上说,评选本身就是假评,无标准、无过程、无评选人,做了承诺却无法兑现,即使兑现也仍然是假的。”
“办案人员估计,我们的钱只能追回一部分,全部追回不大可能。”2010年4月,以李某某、卢某某为首的多人诈骗团伙被抓获后,王女士才意识到,花言巧语的背后原来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诈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