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增加、入海水量锐减
“渤海环境好转”背后隐忧不少
渤海的环境质量真的变好了吗?
从最新的数据看,渤海的环境确实正从积重难返的泥淖中走出来,但走得小心翼翼,有时环境质量仍出现波动。
据参加此次省部际联席会议的专家介绍,目前渤海中部海域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海洋功能区基本满足要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如2010年环渤海三省一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16%,减排量达38.11万吨。在陆源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入海河流污染治理中,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完成情况都比较让人满意。
专家也指出,渤海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尚未稳定改善,2010年Ⅰ类和Ⅱ类海水仅占55.1%,比2009年下降16.3个百分点。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此次联席会议上指出,2009年入渤海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32.57%,比2005年增加2.27%,总体达标水平仍较低,要实现规划提出的2015年达到60%的目标,需要下更大决心。
国家海洋局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评估了各类污染物入海量,结果表明:渤海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有可能被低估,各类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可能达300万吨以上。虽然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比2005年明显减少,但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总体呈波动变化。
王斌说,近年来渤海环境污染呈现新的特点,即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趋稳,但局部海域重污染、复合污染形势严峻。具体来讲,渤海劣Ⅰ类水质面积变化不大,但Ⅳ和劣Ⅳ类水质面积有所增大且居高不下。同时局部海域复合污染形势严峻,水体严重富营养化、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同时出现。
近年来,渤海沿岸河流入海径流量总体减少,成为导致渤海盐度升高、河口生态环境改变、海洋生物产卵场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渤海在2008年8月的低盐区面积比2004年同期减少了70%。低盐区面积减小将影响海洋生物种群的补充能力,对水交换能力弱的半封闭渤海生态系统形成危害。
“保证入海水量任务艰巨,环渤海地区本来就面临严峻的资源性缺水形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其水资源承载能力。”胡四一表示,保障入海水量以维系区域良好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要实现2020年入渤年均水量达400亿立方米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被吞噬
经济发展与海洋环保的矛盾日益凸显
渤海一直是我国赤潮灾害高发区,近年来又出现新型海洋环境灾害——水母暴发,这些都昭示着渤海海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导致渤海生态环境退化、环境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除陆源排污以外,当属海岸带超负荷开发和围填海。与水环境对渤海生态的伤害相比,围填海更快、更直接也更彻底地让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大量丧失。近年来,渤海海域围填海面积不断增加,滨海湿地面积锐减,近岸海域生态破坏严重。
“滨海天然湿地面积缩减,对渤海生态系统健康构成威胁。”国家海洋局专家介绍,随着渤海沿岸环境开发步伐加快,围填海规模迅速增大。2009年围填海面积达90多平方公里,比如辽宁双台子湿地本世纪初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2/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