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铁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职务。尽管该负责人表示,离职属于正常调动,但坊间普遍解读为,王勇平因为“信不信由你”、“这是一个奇迹”等不当言论而被免职。
针对王勇平的不当言论,不久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给王勇平写了一封公开信。对此,媒体称为“难兄教育难弟”。因为,身为“黄埔一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因“教育成功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而饱受争议,最终被调任。
与王勇平、王旭明相比,江西防总办副主任平其俊的“运气”更糟。2010年6月21日,江西抚河发生决口,身为新闻发言人的平其俊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只字不提抢险进展,却照本宣科,大谈“领导如何重视”,被主持人当场打断,网友为此称其为“最牛官腔”,其本人也被人肉搜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以至于“精神恍惚”。
新闻发言人直接与媒体打交道,有很高的曝光率,容易为公众熟知。通过新闻发言这个平台,发言人既有展示个人才华与魅力的空间,又有广交媒体朋友,学习危机公关的机会。环顾国内外,因为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风度翩翩、表现突出而名闻一时,甚至飞黄腾达者大有人在。也因此,新闻发言人曾是众人艳羡的“香饽饽”。为什么现在很多新闻发言人却因言惹祸,以至于让人觉得新闻发言人是一个高危职业?
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新闻发言人的个人涵养与素质问题。新闻发言就像一匹好马,凭借这匹好马,一个合格的驾驭者能够展示自己的矫健形象。但是,骑术不精就匆忙上马,则可能反受其害。新闻发言人是一个全新的岗位,我国在2003年才举办了首届“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由于这一职业没有历史积淀,更谈不上人才积累,新闻发言人普遍是半路出家,既没有在媒体工作的履历,又缺乏跟媒体打交道的经验。由于他们长期工作于各级机关,习惯于以“机关思维”来应对外面的世界,一些新闻发言人离这个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当一切顺顺当当、准备充分时,新闻发布会能开得有声有色;然而,一到紧急关头,遇到突发事件,就左支右绌,说出“信不信由你”之类的雷语,陷入舆论的漩涡,甚至被下岗。
另一方面,新闻发言人只是发言人,是“喉舌”而不是“大脑”,“大脑”的指向与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喉舌”的发挥和表现。当“大脑”想公开、愿意公开的,“喉舌”多能正常表现,反之,新闻发言人就容易陷入两难,甚至成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罪。事实上,一些新闻发言人陷入舆论漩涡,正是因为受“大脑”掣肘:有的决策比如建立记者黑名单制度,是“大脑”作出的,结果公众把不满释放到新闻发言人身上;有的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因为信息不全,最终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地位,等等。可以说,新闻发言人的“高危”,折射的正是当前信息公开的种种不足。
一个健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保障。正因为有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的信息公开之路才越走越宽。新闻发言人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越表明我们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越说明信息公开需要大力推进。所以,新闻发言人,不该成为一个高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