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员陆启洁正在仔细核对数据。石小磊 摄
名词
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
江苏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居民收入倍增是实际收入的倍增,是剔除物价因素的倍增,而非名义收入的倍增。第二,不仅仅是增加平均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记账户
老百姓收入的数据是怎么来的?物价因素又是如何统计的?这些数据的源头,是最普通的家庭账本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根据科学抽样的原则,在全省抽取了1万多个调查户,对他们进行收入“记账”式调查,录入数据库,并进行科学测算。这些调查户每三年轮换一次,每个月都要用统一的账本记录下每一笔收入支出。
一棵大白菜花费4.6元、2斤小菜秧花费8元、手机充值花费100元、单位发伙补收入300元……淡黄色封面的《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情况日记账》实际上就是一本家庭收支流水账,调查员陆启洁每个月要收上来22本这样的账本,同时也发下去22本,每本发给一个记账家庭。
在南京市鼓楼区大方巷社区,共有22户统计部门抽样选出的记账家庭,而在江苏全省则有1万多户.他们每天记下的收支数据,最终汇聚到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成为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等等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源头。昨天下午,记者和陆启洁一起,来到了大方巷社区的记账户王奶奶家。
小到一个蒜头都要记录在案
翻开账本,王奶奶在里面记下了自己一家人本月的收入:老伴工资7265元、自己工资3077元、女儿工资4000元、女婿工资6000元、记账补贴50元、八一建军节补贴1000元;在“现金支出表”中,按时间依次记下了8月21日买1斤青菜花了4元、买一棵大白菜花了4.6元、买2只牛蛙花了30元……
67岁的王奶奶告诉记者,自己从1999年就开始记账了。“不过不像这个本本要求得细。”陆启洁说,这个账本是国家统计局统一的格式,看王奶奶的账本比较“省心”,“有的记账户刚开始记账时直接写今天买菜花了30元,这就不符合要求,得写清楚买了几样,每样买了几斤几两,分别是多少钱,一个蒜头也得记清楚。”
根据规定,记账户每三年换一次,王奶奶他们这一批记账户是从今年1月开始“上岗”的。除了每月给每户记账家庭发50元补贴作为劳务费外,陆启洁他们每个月都要与记账户们联系四五次,至少上门两次。
每月收一次账本层层审核
“这个数字是几?这个菜的单位是斤吧?”每个月的22日左右,就是陆启洁他们上门收账本的日子。收上来的同时,他们要和记账户一起对里面的数据先进行核对,比如有的单位不太清楚,或是比如记下了一斤猪肉5元钱的,觉得不太正常,就会与记账户核账。收上账本后,陆启洁要对住户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进行编号,再录入电脑。“每月26日,街道一级报送区,区里要在28日前将数据报南京调查队,市里再往省一级报,每一级都有审核程序,确保准确可信。”
7年账本忠实记录生活变迁
当了7年的调查员,陆启洁收过的账本堆起来也有一人多高了,无数个数据录入下来,她对这些数据的感觉比一些记账户还要深刻。
陆启洁还记得,早在2005年左右,她联系的记账户中,一名普通企业退休工人一个月才拿八九百元,“前几年涨到了每月一千零几十,去年1500多元,今年录入的就是1700-1900多元了。”
物价上涨同样也能通过居民记的账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一次在录入一个账本数据时,我们发现记录了一个水产品,才2毛钱一斤,都担心会不会是记错了,后来与居民核实知道是河蚌,这还是2005年左右的事,到今年河蚌已经1块多一斤了。还有比如大白菜也是居民买得比较多的,前几年录入时每斤都在5毛左右,今年就都在1块钱左右了。”
高收入家庭不能成为“记账户”
记者在采访中也产生这样的疑问:全鼓楼区只有150个记账户,全省也不过1万多户,怎么代表全省7千多万人呢?比如,王奶奶家作为鼓楼区150个调查户中的一个,是从全区1500名抽查调查对象中选出来的,她家的收入应该算是中上水平。那么比她家收入低和比她家收入高的人呢?记者了解到,这一抽选是这样操作的:根据去年这1500名抽样调查对象的收入高低,等距划分成9个等份,在9个等份中再抽样选择,确保最终确定的这150户代表着鼓楼区各个收入层次的家庭。去年鼓楼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63元,这150户居民中有近60%的家庭收入未达到平均水平。为了让数据体现真实性,那种年收入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的家庭是不可能成为调查对象的,在低收入方面,低保户占据了150户中的3席。
记者石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