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种渠道,可以容纳如此海量的信息;从来没有一个平台,可以汇聚如此丰富的民意,但互联网做到了。在中国,互联网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网民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快步前进的洪流也伴随着谣言传播的“泥沙”,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必须彻底铲除谣言的土壤。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为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极其高效和便捷的载体。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给互联网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危害。今年年初,有关盐荒的谣言在网上广泛传播,迅速演化成全国范围内的食盐抢购,结果证明不过是虚惊一场,但很多市民却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诸如此类的各式谣言在网络上发酵、流传,对网络公信力产生沉重的打击,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
制造谣言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的病态,而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则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众所周知,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网民受众一般很少有精力去核实信息的源头和真实性,这就为谣言制造者留下了可乘之机。而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兴起,博客、微博等终端发布工具的运用,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往往能出现“爆炸式”的传播,也给谣言散布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谣言制造者和散布者多数动机不纯,既可能是为了谋取商业利益,也可能抱有对社会的某种目的。但不管动机如何,都是靠牺牲社会大众的利益,以满足其一己私欲。一方面,笃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受众偏好,谣言往往以片面、偏激的语言博取注意,助长社会舆论的不理性;另一方面,揭穿谣言往往要耗费巨大的社会资源,而谣言揭穿后又容易在网民中制造心理阴影,进而损伤互联网的公信力,所以,从网民到网络运营者和管理者,都对网络传谣深恶痛绝,期待政府主管部门对造谣者严加惩处。
要杜绝网络谣言,必须大力提倡文明上网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自律的网络氛围。首先,作为网民,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严格遵守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做到文明上网,不发布、不传播谣言,做到对自己负责;其次,要保持理性的上网姿态,对于那些来源含糊、似是而非、危言耸听的信息,要善于分辨,做到不听不信,不助长谣言传播,做到对他人负责;此外,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更应该严格把握信息发布的管理,珍视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和职业操守,不被谣言制造者所利用。
互联网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载体,而谣言则是危害网络、危害社会的“毒瘤”。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健康,需要网民群体、网络企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而要从根本上铲除谣言滋生和发布的土壤,还必须由主管部门加强网络管理、加大打击谣言的力度。需要依照法律法规,由负责社会公共安全的公安部门牵头,对那些利用互联网络造谣生事、危害社会者,要依法进行查处,并依照其制造传播谣言的具体事实、社会危害的大小、犯罪动机等客观因素,使谣言传播者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