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罗沙余晓洁)中国国家海洋局日前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做出了认定,认定康菲公司“没有尽到合理审慎作业者的责任”“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属于责任事故”。
康菲公司作为责任方,在“有章不循”“自负自大”和“毫无责任心”的开采作业中,一步步将溢油这个可怕的海洋梦魇带入了中国领海。
1999年5月,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在渤海湾发现了蓬莱19-3海上油田,并成为该油田的作业者。2002年12月,油田投产。
“渤海油田的油,普遍油质较稠。要开采这种油,就要采取向地层中注水的方式,增加地层压力,石油才能顺利通过油井被‘挤’出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主任温珍河说。
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闯下大祸的B23号井就是这样一口注水井。
根据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油田开发方案,B23号井应采取分层注水的作业方式,也就是根据地层压力的不同,来区分每一层的注水压力和注水量,防止地层压力不一形成超压乃至地层破裂。然而,调查组专家们查阅康菲公司作业记录时发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油田作业者们并没有遵守这一操作规程。
“我们发现B23号井采取的是笼统的注水方式,同时向各个地层注水,”温珍河说,“有的地层连通性好,有的差一些,压力不均的情况下,造成了地层超压。”而超压的油层边上,恰恰有一个断层,于是巨大压力之下的原油终于找到了出口,通过断层直达海面。
相比B平台,康菲公司在C平台犯下的错误更让人愤怒。
根据油田开发方案,C平台采用的是世界先进的岩屑回注技术开采石油。在平台上,C25号井就是这样一口岩屑回注井。
C25号井的施工遭遇到了一点“小小的尴尬”,也许是事先的地质调查不够细致,钻头还未到达目标深度,就再也钻不动了。
“出现这种情况后,康菲公司在未进行论证的前提下,连续两次仓促决定将回注深度上移,”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陈先达说,“第二次上移后,回注区域已经非常靠近油层。随着岩屑不断回注,油层中出现了一个高压区域。”
溢油事故发生前夕,因为嫌采油速度太慢,康菲公司决定在C平台再打一口编号为C20的注水井,进一步增加油层压力,提高采油效率。而根据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钻井内用来降低附近地层压力的套管,必须达到地下350米深度。但在C20号井内,仅仅安装了深225米深的套管。
正是这一口被期待用来增加石油产量、却先天不足的C20号井,打穿了C25号井制造出的油层高压区。石油在巨大压力下冲入原本用来注水的C20井,又从井口喷出,造成了海洋石油开采中最大的灾难——井涌。与此同时,C20号井过浅的套管又导致了套管下部地层承压过高,井内大量石油及泥浆混合物冲破井壁,进入到了海底泥砂层中。
“这完全就是违规作业造成的,根本不能算是意外事故。”温珍河评价说。
“康菲公司在这个区域开发已久,自认为经验丰富,”温珍河说,“他们觉得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同时下去五六十口井,浅一点的确有利于控制,也比较好操作。就这样懵懵懂懂打了那么多口也没事,大概就觉得这样做是很安全的。”
恰恰就是在康菲自恃经验老到,无视安全规范,洋洋自得之时,溢油事故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随着事故原因的逐渐清晰,蓬莱19-3油田中部分钻井和地质断层的关系无法不让专家们感到担心,而接下来康菲公司受命进行的自查结果也证实了专家们的忧虑。整个油田中,明确为“有风险”,以及“无法确定风险”的钻井数量,达到29口之多。
“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要全部停注,”陈先达说,“这次事故已经给出了警告,所有的油井都必须全部停下来好好查一下,看看哪些是严格按照开发方案来施工的,哪些是需要重新修正调整的。”
开发方案、环评报告……诸多施工中必须要用到的参数,康菲公司统统抛到了一边。而石油开采过程中严格的施工记录制度,使得要监管这样的行为并非难事。但专家告诉记者,大多数监管者觉得这样容易被“抓现行”的错误不会有人去犯,也就普遍未将其作为监管重点。
“估计康菲公司就是觉得你永远不会来监管这些细节,才敢这么做。”一名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