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帮忙人努力。各地打响保民生、促发展抗旱攻坚战,最大限度降低旱灾影响和损失
十几米宽的河床裸露在阳光下,只有一丝细流在沟底缓缓流出。贵州省贵定县沿山镇南坝河岸边的村民们,在河底挖出直径一米左右的大坑,抽水机一刻不停地把珍贵的水输送到饥渴的农田。
“今年的降水量比去年最干旱的时候还减少了60%,河里的水越来越少了。政府正发动农民改种土豆等耐旱作物,还鼓励大家从种植业转向养殖业,把因旱损失降到最低。”沿山镇星溪村村支书柏茂兴说。
确保受灾群众饮水安全更成为各地抗旱的首要任务。
“自5月以来,消防官兵就开始送水。最困难的是黄飘乡上屯村和李三寨村,我们的水什么时候送到,群众就什么时候开始煮饭。”贵州省黄平县消防中队指导员李勇说。
保民生,促发展。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对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有关领导同志在抗旱紧要关头亲赴旱区检查指导工作。
这是坚强有力的部署--
在抗旱春管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在50天内召开4次常务会议和两次全国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释放强烈的政策信号,有力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对夺取夏粮丰收产生了强大的政策导向和促进作用。
这是我国粮食生产史上力度最大的强农惠农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从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到春季启动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出台扶持粮食生产和抗旱浇麦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北方冬麦区的严重旱情,中央财政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再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对抗旱浇水、弱苗施肥给予补助。
这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强大合力--
国家防总先后派出近百个工作组到各地指导抗旱工作,向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等旱区调拨大批抗旱物资设备,大力调度水利工程和抗旱水源,多渠道解决抗旱用水。
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支持旱区1000个抗旱服务队购置抗旱设备,提高应急抗旱能力。
农业部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受旱地区,指导农民落实科学抗旱措施,加强农情调度,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旱。
气象部门全程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开展人工增雨。
解放军、武警部队多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飞行,及时派出给水团赴重旱区找水打井。
……
这是力保受灾群众民生的温暖行动--
在水利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截至8月底,贵州省已在旱区新建临时抽水泵站1244座、应急引水工程1432处、应急调水工程239处、新辟应急水源2030处,极大地缓解了旱区群众临时饮水困难。
云南昆明、曲靖、昭通等重旱区全部实行市、县、乡、村四级干部用水“包保”责任制,确保不让一个村、一户人家没有基本用水。“目前来看,人畜饮水问题今年比往年解决得更好。”云南石林县阿依林村村支书年德富说。
针对当前西南地区旱情持续发展态势,国家防总近日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按照最不利情况倒排人饮解困计划。
上下同心,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今年以来旱区各地累计投入抗旱劳力4660多万人,完成抗旱浇地3.5亿亩(次)。通过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另辟水源等多项措施,保障了全部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
?频发的旱灾启示我们,走科学用水之路,实现“人水和谐”迫在眉睫
“面对旱情,有无水利工程两重天!”水利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郭孟卓感叹。
刚从湖北调研回来的他介绍,尽管同样深受旱情影响,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比较齐备,湖北今年中晚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而在云南,虽然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却不足7%,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7%。
“有水时留不住,要水时引不过来。”国家防总办公室抗旱二处副处长冯琳说:“西南地区原本湿润多雨,但水源工程和配置工程不足,配套引水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旱情暴露出我国水利“欠账”太多的现实:水利工程薄弱,直接制约了供水能力。根据水利部的统计,全国人均供水能力480立方米,西南五省平均为309立方米,最少的贵州不到250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30立方米。
应对干旱,“开源”重要,“节流”同样迫切。
水资源短缺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要求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而目前用水量已达60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提升空间只剩下1000亿立方米。
一面是严峻的水资源“家底”,一面却是不科学的用水方式:目前全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到4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而先进国家在0.7以上;居民生活用水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说。
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条科学用水之路,在严峻的水资源面前,在当代中国,显得尤为迫切。
“实行科学用水,就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琪洋说。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
“中央明确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陈雷说,“这是中央在准确分析水利发展现状,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部署”。
这是一个积极而迫切的信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人水和谐”全新理念,意味着我们将更加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这也是水的呼唤--让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心田,努力实现中华大地万物润泽、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