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考察干部的“官德尺”一量到底
要做官,先做人;官德正,吏治清。各省市纷纷将官德纳入干部考核任用的“硬指标”,并在可量化、可操作、可执行方面进行了尝试。
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让“德”字考核考出差别、考出问题——
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考察评价办法(试行)》,加强对领导干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全面考核。今年,浙江省仙居县在拟提拔干部前,首次发放《干部德的情况调查表》,设置了15个反向测评指标,直指“不敢坚持原则”、“热衷政绩工程”、“铺张浪费”等负面现象,由群众“打钩”。
重庆专门制定德的考评办法,列出“贯彻上级部署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学风不浓玩风浓、收受礼金红包”等10种负面现象进行反向调查。在年度考核时,还专门开展区县委书记形象口碑调查。
在江苏南通,正反两个层面“德”的评价,各占总测评分值的50%。正向评“德”,分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4个档次。反向测“德”,对干部的“德”设置了“问题严重”、“有较多反映议论”、“偶尔有反映议论”、“无反映”和“不了解”5种评价标准。各档加权减分作为被测评者该项指标得分,并汇总各子项指标得出总分。
深入调查,认真甄别,让“德”字考评准确、客观——
江西省萍乡市将监督考核工作延伸至社区。在2008年就开始试点的芦溪县华光社区,居住在社区内的所有党员干部的照片、任职情况等信息被公布在“廉政监督栏”,由退休老同志、人大代表、无职党员、普通群众组成的监督员随时监督其“8小时外”情况,并定期向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汇报。
江苏在省辖市委换届考察中,大力拓展和延伸考核面,探索家访、邻访、追溯回访等渠道,广泛听取考核对象身边人、服务对象、曾经同事的意见,结合个别谈话、生活圈社交圈考察等,对干部德的表现进行深入了解印证。
“对德行的方面出现问题的,在选拔任用时实行‘一票否决’”,类似的条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出台的干部考核任用条例中。
浙江省余姚市在日前的乡镇换届考察中,对32名德行评价不高的干部作出组织处理,其中4人被免去现职,2人退居二线;仙居县对在考核评价中发现的5名德行不好的干部中止提任程序,对反映较多、但又一时查无实据的8名拟提任的干部作出暂缓使用的决定。
强化分类指导,注重结果运用——
让干部考核为科学发展“撑腰”
今年夏天,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60个省直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综合考核评价成绩单出炉。
翻看这份成绩单可以发现,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的深圳市,得分超过90分,单是“自主创新指数”就超出全省平均得分21.25分;而个别市虽然GDP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由于社会、民生类指标未能与GDP同步增长,排名靠后……
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说:“广东的考核指标体系锁定科学发展。考评项目不再围绕着GDP增速、投资规模和财政税收等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设计,而是分为4类42个指标全面考核各地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注重通过考核引导干部注重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浙江省全面运用新修订的干部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突出对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考核,把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在此基础上,温州市建立起县(市、区)和市直单位两套考绩体系,弱化GDP考核指标,扩大民生性考核指标比重。
重庆变过去简单的述职评分为算账评绩,围绕民生导向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民生改善考核力度,60%权重直指民生,群众收入、就业保障、教育卫生等成为考核重点。对区县的实绩考核,以31个市级部门提供的发展数据为准,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分,一笔一笔算账评绩。
四川省在换届考察中,将实绩分析指标和评价项目设置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重点工作五大类27项。
为突出考核重点,增强考核针对性,各地在设定考核指标时,还合理划分考核主体,因地因人制宜实施分类考核。
江苏对苏南的考核重点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考核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环境保护等指标;对苏中,重点围绕实现快速崛起,考核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沿江沿海开发等指标;对苏北,重点围绕跨越发展,考核沿海开发、现代农业、民生保障等指标。
广东引导各地立足优势协调发展。21个市按照GDP、常住人口、土地面积的综合比重等被划分到4个区域中,不同的指标或权重,引导各地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浙江突出考核结果的刚性运用,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造成不良影响的,对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进行诫勉谈话和严肃惩戒,必要时实行组织调整。
科学的考核向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传递压力,提供动力,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