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自身能否调节市场温度?
中国传统戏剧为何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专家和艺术家指出,造成各剧种发展千差万别的因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自身能否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
陈兆舜称,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三个因素:剧目、名角、科技。剧目方面,在传统经典剧目如《天仙配》、《红楼梦》等基础上,2001年后又创作出了《雷雨》《长恨歌》《回民湾》等经典。名角的推动作用也非常明显,韩再芬、吴亚玲、蒋建国等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以及创新突破,也大大提升了黄梅戏的受欢迎度。同时声、光、电等高科技演出手段的应用,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据了解,川剧的发展也经历了不断创新的过程。它是在清代本地车灯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苏、贛、皖、鄂、陕、甘等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广泛流行。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观众审美的变化,川剧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说,弘扬民族戏曲尤其是地方剧种,首先应该是传承,保留戏曲地方特点和自身规律;其次是把现代审美注入传统文化,使传统戏曲走向世界,受到更多观众的欢迎和欣赏。
沈铁梅对川剧的声腔进行了创新:“不能一味求‘高’,并不好听。我借鉴其他戏曲的吐字方法,让高腔高而不乏柔美,富于变化让人感觉优美动听。”之后形成的川剧新剧目《金子》《李亚仙》等重新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也为川剧如何振兴提供了思路。
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认为,剧院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在题材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不能对着经典墨守成规。记者了解到,上海越剧团在保留传统经典如《西厢记》《红楼梦》等剧目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些新剧目深受欢迎。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剧目《秋色正浓》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展现革命志士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气概,演出时场场爆满,掌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