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变“输血”为“造血”
针对中国传统戏剧目前的生存状况,一些专家、艺术家认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这种支持不是简单地“输血”,而应当是“造血”。
中国国史学会理事、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凤琦称,戏剧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显现,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政府应当对其进行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为其建立特殊的“温室”,而是为其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称,剧院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在题材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尝试通过市场化运作谋求生存,而政府可以在剧院自身无力承担的人才培养方面予以资金支持。这样既为剧院解决了后续人才之困,也促使他们不断进行创新。
安庆市黄梅戏团经理陈兆舜说,黄梅戏目前的路子越走越宽,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政府的支持从以前给演职人员发工资的被动方式,转变为向剧团买戏的主动方式。他解释说,改制前政府养着剧团,员工干多干少都一样,缺乏演出机会和艺术创新能动性。改制后,政府通过花钱买戏的方式来支持剧团发展,这样便有了激励机制,干得多拿得多;二是传统戏剧在创新的同时不忘本,没有丢掉传统戏剧的根。对于黄梅戏而言,必须继承与发扬的是唱黄梅戏时使用的安庆地方方言以及黄梅戏独特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