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10日电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财政局获悉,上海试点发行地方债的主要细节已经敲定,将于15日启动发行。从目前披露的消息看,上海市将在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首批4个试点省(市)中拔得头筹。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行发债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处理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打开了地方政府举债的“前门”,也将推动地方政府负债逐步透明化。
上海尝“自行发债”头啖汤
根据上海市财政局11月8日发布的《关于发行2011年上海市政府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此次债券发行分为两期,分别是36亿元3年期、35亿元5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券。
财政部此前于10月20日表示,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目前,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细则的制定,广东此前已经确定了债券的发行方式以及承销商,并将在11月底之前完成债券的发行。
而从上海自行发债的形式来看,两期地方债均采用了主承销商承销和招标相结合的方式,由国开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三家分别为主承销商,而其他承销商共有17家。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安国俊认为,无论从项目融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还是从防范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角度,发行地方债券都是地方政府融资阳光化、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市场人士认为,从地方融资平台转向发行地方债是大趋势,上海财政支撑较强,管理基础较好,政务透明度较高,且由于其自身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前列,金融市场发达,参与的金融机构众多,此次拔得自行发债头筹在情理之中。
地方债扩容缓解融资平台压力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公共融资部总经理曹明认为,在现有体制下,投资者难以准确知晓地方政府真实的、广义的财政收支状况。而如果将地方政府的融资统一归结到地方政府债这一单一的、显性的渠道,有利于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硬约束,也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市场化。
2011年以来,地方债与相同期限国债的利差基本保持在30个基点左右。地方债的信用接近于国债,也同样享受免税待遇,其利差主要来自流动性溢价。
上海某商业银行交易员表示,上海的经济状况和政府信用都比较好,并且此次地方债仍然是财政部代为还本付息,预计信用利差仍将与之前的地方债水平持平,和同期限国债的利差应该在20基点以内。
但上述交易员也表示,由于债券的信用等级仍接近于中央财政的信用,因此定价也主要参照国债的定价,目前对于不同地方政府的信用,从债券定价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无法体现。
虽然此次上海自行发债的额度仍然算在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的额度之中,但是试点还是让市场对于地方债扩容有了些许期盼。
目前,在财政部代发地方债形式下,每年地方债的发行规模都维持在2000亿元。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认为,如果能建立起一套自主发债的管理机制,在地方资金需求仍十分旺盛的背景下,地方债规模可能会扩容。在地方债融资渠道畅通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会部分向地方债搬家。
“开前门、关后门”,地方政府负债日趋透明化
地方自行发债试点的大背景是我国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近几年高速增长,已经引发对于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
根据审计署今年6月27日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年第35号文),2012、2013年仍为地方债务到期的高峰期,两年地方债务到期额度分别为18402亿元和12195亿元。
除了保持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量解决债务问题,以新债还旧债、以时间换空间、将债务适当展期成为不得不考虑到的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认为,地方自行发债可以说是打开了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前门”,而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样的“后门”也将越关越小。让地方政府的债务从隐性逐步走向透明,有助于控制债务风险。从这次自行发债的试点来看,也是遵循着这样一种原则。
财政部此前在通知中表示,试点省(市)应当通过中国债券信息网和本省(市)财政厅(局、委)网站等媒体,及时披露本省(市)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状况等指标。试点省(市)在发债定价结束后应当及时公布债券发行结果。
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看来,面对数额巨大的地方债,防患于未然非常可贵。而一个疏堵结合、有堵有疏、走向阳光融资的制度建设,把地方融资、整体配套改革和今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财税体制健全化结合起来,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贾康认为,在治理、消化存量债务的同时,要“开前门、关后门”。“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地方债前景比较广阔。当未来条件具备后,地方债可由地方政府在市场力量的约束下,通过一套法制化、透明化的程序,在公众监督之下举借。同时,也可以考虑培育一些有资质、权威性的机构给地方政府借债做信用评级。无论如何,应该充分肯定这两年地方债登堂入室在制度上的进步,继续把‘前门’开好。”贾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