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致危因素
1.车体本身不达标
目前学校校车大致分四大形式:学校自备车、学校租用客运公司的车、家长自行组合的车、私人或社会车辆和校办企业联合社会企业一起运营的车。绝大多数公立学校的校车是后面三种方式,而大多数农民子弟的学校则采用社会运营的车辆。学校普遍采用普通客车承载儿童,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和报废车辆都成为营运学生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工具。
2.超载现象普遍
我国校车存在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超载现象无处不在。以陕西省铜川市红土镇为例,全镇只有一所中学,周末回家,一辆只能乘坐7人的昌河面包车竟然拉了17名学生。这在我国不是个案,“34座的校车挤118名孩子”、“19个座位的客车搭载79名小学生和学前儿童”等报道随处可见。
3.司机素质较低
由于目前大量校车是社会车辆,归私人拥有,因此在运营过程中司机为争取利益最大化,在运营中往往不顾孩子的安全,违章驾驶、缺乏责任意识等现象尤为突出。因违章驾驶发生交通事故、责任意识缺失使幼儿闷死的现象在全国频发。
4.共同管理无人负责
在校车管理上,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实行的是共同管理、共同负责,然而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无人管理、无人负责。校车究竟隶属哪一个部门,在公安、教育、交通等部门没有明确的职权分工,校车管理还停留在自生自灭、自我管理的阶段。
5.无管理法规制度
目前现有的校车标准由质检总局制定,而现实中实施校车系统需要教育、交通、公安等多部门配合,仅仅依靠某一部门是无法实现的。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基本的校车管理法规制度。
专家探因
农村学校布局过于集中是主因
为何校车事故频发?袁桂林指出,表面看,车祸发生的原因是车辆质量不合格,大量的农用车、非正规校车运营,司机没有专门的职业资质要求,而且农村地区存在普遍严重超载的问题。
从更深的角度来看,一是整个校车安全关系系统缺失,缺少校车相关法律,缺少对于责任人的明确。另一方面,校车问题和从2002年以来,在农村地区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相关。在2002年以前,农村办学是以乡镇为主体,各个村都有小学,每个乡镇所在地都有初中。但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变,农村办学主体开始上移,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学生上学的距离就变得越来越远。“这次的甘肃校车事件,也正是因为国家要大量普及学前教育,在乡村修建中心园,但是中心园与各家的距离较远。”
家长看法
希望校车能走公交车道
目前,北京很多学校都采用了校车接送学生。张女士的儿子就读于北京东四十条一所知名小学,从一年级开始便坐校车上下学。张女士说,孩子每天6:20起床,6:40到家附近坐校车,7:00到学校吃早餐。因为担心二环会堵车,坐班车的孩子一般都很早出门。
张女士说,学校的校车是金杯车,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座位,最初是每学期2000元,目前已经涨到每学期3000元。今年学校刚刚淘汰了一批旧车,换了一批9座到15座的新金杯车。为了保证安全,校车司机都是40岁左右的老司机,并且车上有老师陪同。她介绍,每学期开学时,学校会进行校车需求统计,根据学生家所处的位置,设置班车线路。
“虽然校车走得比较早,但总比自己开车好”,张女士说,校车让她接送孩子变得非常方便,省了很多事。对于金杯车的安全问题,她并不担心,“反正走二环也跑不快”。不过目前,学校的校车车身都没有统一的标识,路上经常会出现社会车辆不让校车的情况。张女士希望,今后能给校园校车更多的优惠措施,比如可以走公交车道,让孩子不用太早起床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