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这个“经济联合国”10年来,随着和世贸组织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被打开,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愈发活跃。特别是当华尔街危机席卷全球之后,躲过一劫的中国企业纷纷出手“抄底”海外市场。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企业能像三大油企这样“拉风”,中石化收购瑞士石油开采企业Addax公司的72.4亿美元交易额至今无法被其他中国企业所赶超。
10年时间,“三桶油”分别迅速成长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特别是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更是跻身“世界500强”前列,成为不容小觑的油企巨头。但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即便是“出手阔绰”的“三桶油”,也经历了荆棘和风雨。让我们通过几个经典并购案,一窥“三桶油”的海外成长轨迹。
中海油与BP纷扰谢幕
它们最终还是没能成功牵手。
中海油和BP一年来的纷纷扰扰,就像一部情节尚可的肥皂剧,观众的心情随之起起伏伏。
11月6日,中海油发布公告,表示合资公司布里达斯在前一天向BP发出一份终止建议收购的信函。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杨华说,由于交易的某些先决条件未能按预期被满足,布里达斯选择终止交易。
对此,中石油内部早有预感。
一位中石油人士说:“BP在收购的后期显然放慢了脚步,它实际上并不希望此次收购能够成功。”
一年前,同样是初冬的11月,中海油和BP签署了股权购买协议,由合资公司布里达斯收购泛美能源60%的股权,交易价格约为70.6亿美元。这是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之后BP的首宗资产出售,为200亿巨额赔偿基金而焦头烂额的BP急需回笼资金。而中海油也渴望通过这桩并购布局美洲市场。
那么,是什么让这桩被外界颇为看好的“联姻”过早“曲终人散”?
是油价。
业内人士分析说,2010年10月28日签署购买协议当天,布伦特和WTI的原油价格分别为83.59美元/桶和82.18美元/桶。截至2011年11月10日,布伦特和WTI的油价分别上涨了30.12美元和15.6美元。
BP因墨西哥湾漏油而产生的天价赔偿压力迫使其通过出售资产来筹措资金。其中,BP位于南美的油气资产被列入出售范围内,而泛美能源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BP的财务状况也开始好转。撕毁与中海油的一纸合同,成了BP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并不是“三桶油”并购失败的个例。今年6月,中石油因受到合作方的限制而放弃了与加拿大能源公司合资在加拿大西部峻岭油区开发页岩气的计划。此前,中海油在利比亚的业务因内战而停止。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选择进行海外扩张和投资是很必要的,关键还在于选择资源、国家以及风险评估时要更加慎重,需要企业有长远的判断。
在实践中学会精明
也不是所有合作的外国石油公司都如BP那般“背信弃义”,中石化和西班牙Repsol的感情随着合作的深入,愈发合拍,传出有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2010年,中石化以71亿美元的价格,购得Repsol旗下巴西子公司40%的股权。这笔交易对Repsol巴西子公司的总估值为178亿美元。
71亿美元的大手笔成为当年中国企业2010年海外并购的最大一单交易。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当时中石化以71亿美元的价格进行并购,有些冤大头。但求油心切的中石化觉得这笔交易很值。
5年前,Repsol在石油业仅被视为一家炼油公司,但过去3年发现的25处油气储备提升了它在石油圈的地位。
2011年1月,借着新年的喜庆气氛,又传出中石化和Repsol计划将双方的合作关系拓展到新领域的消息。中石化与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计划将双方的合作关系拓展至新领域。
时任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中石化与Repsol的成功合作,反映了两家公司开启长期广泛合作的共同愿望。”
有了和Repsol的成功合作,中石化在巴西算是站稳了脚跟。
而今年11月,中石化又和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签署股权认购协议,收购后者巴西公司30%的权益资产,考虑到Galp后续项目的建设投资需要,此次中石化将总计注入约51.8亿美元。
“中石化的这次并购要比去年收购Repsol巴西子公司要精明得多。”业内人士说。
Galp是葡萄牙最大的石油公司,自金融危机以来该公司一直计划出售部分股权,以缓解资金压力。对于中石化而言,将借此弥补上游资源的短板。通过这笔交易,中石化将获得Galp巴西公司在巴西海上和陆上的7个盆地的共25个许可证。
普华永道在今年8月公布的一份企业并购调查中也指出,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逐渐丰富,中国企业不再是大型国际并购案第一个冲出去的买家,考虑更全面、态度更谨慎。
入世10年来,中国企业越来越精明。
大手笔后的大收获
10年来,纵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历程,出手最为阔绰的一直都是能源行业。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仅2010年,“三桶油”大规模的并购行动金额就超过300亿美元,约合近2000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球上游并购的20%。
“三桶油”的巨额投资也在收获着巨额的回报。从短短10年间,“三桶油”在“世界500强”排名中的急速攀升也能窥见一斑。
2001年,中石化以453.4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68位,中石油排名83位,中海油不在榜单之上。
而到2011年时,中石化和中石油已经稳稳停留在世界500强的第一军团中,中石化以2734.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进入榜单前五名,中石油以2401.9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6,而2007年刚刚跻身世界500强的中海油上升石油迅猛,2011年位列162名,比2010年就上升了近百名。
而实际上,入世最初这10年,“三桶油”的并购浪潮,战略意义要远大于暂时的经济效益。
中国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的海外合作重点关注中亚、中东、非洲、南美和亚太5个合作区。“十二五”确定目标实现海外和国内作业产量各2亿吨油气当量。
“三桶油”的海外并购之旅,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