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专家纵论中国“智”造:为经济转型发展添动力
2017年03月02日 06:3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种卿

由中新经纬主办的财经中国V论坛在京举办。<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table>中新网</a> 种卿 摄

  图为“财经中国V论坛:中国‘智’造新机遇”现场

  中新网北京3月2日电 (种卿)1日,由中国新闻社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主办的“财经中国V论坛:中国‘智’造新机遇”在北京举行。多位与会专家畅谈中国“智”造的机遇与挑战。专家直言,中国“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认中国制造,随着智慧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需要“智”造来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成智能制造的重要生产力,为中国带来在机器人、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先世界的发展机遇。

  中国“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否认中国制造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认中国制造,而必须要对自己的人口、国情以及我们的复杂社会现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能幻想说变成了去工业化,彻底告别密集制造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发表主旨演讲。

  但随着时代变迁,我国需要“智”造来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王文说,“中国老百姓太能买了,对企业家有驱动力,如果再不转移到中国“智”造的话,老百姓买一个马桶都要到日本去买,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讲,丢失了很大的一块利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表示赞同上述观点,“智慧经济时代,带来了规模收益和规模收益形成的那种外部性,这是制造所不能比拟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table>中新网</a> 种卿 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论坛上演讲。中新网种卿 摄

  曹和平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描绘中国“智”造对生活的改变,就比如你隔着15米远就能知道一个人可能有糖尿病,为什么?因为带有生物芯片的眼镜,在15米范围内就可以看到谁患有糖尿病,后果是,眼镜技术再不是学校门口的“明亮眼镜”,这种眼镜把我国医院的高端技术与一个普通智慧相结合,诊断从医院转移到普通家庭。这个是智慧吗?是,中国现在正在完成。

  “互联网+新技术”改变中国制造 更绿色、更智能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看来,中国主动参与到了全球的分工体系中,重新找准自身的定位,制造业已经开始迈向中高端。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中国要打造五个支柱性的高科技产业,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

  王文认为,发展中国“智”造,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中国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高档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航空航天、电力装备、农机装备和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都面临着重大升级机遇,甚至是领先于全世界的一个重大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在现场讲话。

  “中国制造2025要通过十年的努力来推动中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互联网+’发展战略对我们传统行业的改造,将全面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徐洪才补充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全球化》副总编王晓红亦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和其他新技术的产生,制造业要从传统的制造向智能制造,包括向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来转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生产力。

  王文也认为,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未来五到十年左右,中国碳排放量要大大下降,没有绿色是不行的。目前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智”造,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智”造业强大了 配套服务业一定要跟上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中国要在国际贸易中提升话语权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贸易是大系统的子系统。如果离开整个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话语权也就无从谈起。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现场讲话。

  白明称,过去中国有机电产品出口,培育出了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行业的竞争力,近些年来中国手机行业的竞争力也有很大提升,未来中国的核电和高铁等则有很强的竞争力,国际市场空间也很大。

  “但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单独依靠货物贸易是难以支撑的。而进而走向贸易强国,一定要两条腿走路,相互支撑,制造业强大了,配套服务业一定要跟上。”白明道,比如,中国的高精尖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比较高的IT产品,如果配套服务很落后,一样卖不出去。

  “一带一路”为中国“智”造走出去发展带来机遇

  王文感慨道,中国企业、中国产品非常需要国际营销意识和国内营销意识,“其实中国产品很多做得都不错,只是品牌价值没有提升上去。”

  “一带一路”实际上给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都创造了非常大的机遇。王文认为,一方面可促进中国国内产业体系逐渐升级;另一方面在全世界逐渐的再造一个中国的经济生产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全球化》副总编王晓红。

  王晓红也建议,中国企业需做好“一带一路”带来的投资机遇。“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可很好的将自己研发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去扩散、去推广。现在中国对外共签署14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将来“一带一路”沿线可能会更多的自贸区,这些都会拓宽我们的高技术投资的空间。

  “同时,中企海外并购要考虑到拓展空间,欧洲和美国拥有先进技术,中国高新企业可以将欧美作为重要的投资区域。”王晓红同时表示,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要会融入当地,成为一个真正的当地企业。现在30%的企业投资不成功,主要是因为本土化程度低。(完)

标签:中国;中国制造;王文;制造业;机遇;制造;研究院;中国企业;眼镜;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王艺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