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中国梦微电影】《红》:女医生自捐造血干细胞救助白血病人
2017年03月15日 16:30:40 来源:中青在线

  【编者按】2016百部中国梦微电影征集活动圆满结束。《红》成功入围并获得“大国工匠单元最佳影片奖”提名。本次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青年报社主办。千余部作品讲述了不同的中国故事。微电影导演们通过镜头展现“中国梦”,完成他们的寻梦、追梦、圆梦之旅。

  “捐身救死,医者仁心”,这是作为药剂师的郑君华父亲一直教导女儿的话。2002年,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外科医生郑君华,在家人的鼓励下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功救治了上海交通大学一名患白血病的学生,成为我国卫生系统第一位捐髓者。

  微电影《红》就改编自这段真实故事。影片开头以一个追踪场景引发悬念,继而展开了整个故事。原来,这位追踪者21岁的女儿不幸得了白血病,一家人焦急地等待了半年多,却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配型。女儿病情不稳定,这位父亲就和医生起了冲突。负责调解医患纠纷的顾天来试图拉开两人,却不慎被患者父亲推倒在地受了伤。尽管看到顾天来受伤心有愧疚,但是这位父亲仍然盯上了顾天来,认为顾天来是向着医生一边说话的,女儿如果有三长两短,要顾天来负责,所以才有了影片开头,悄悄追踪顾天来的一幕。

  故事的逆转发生在忻怡父亲得知女儿配型成功的一刻,一家人喜极而泣。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给女儿的人,正是顾天来的妻子郑君华。

  当郑君华把准备捐献骨髓的消息告诉家人时,有人提出了异议,因为患者的父亲把顾天来打伤了不说,还一再找麻烦。但是顾天来的父亲劝儿子不要和患者太计较,要理解患者家属焦急的心情,郑君华的父亲也非常支持女儿的做法,并且以老医务工作者的身份,教导女儿要铭记医生应该“救死捐身”,用最大的努力帮助患者。

  最终,郑君华医生为忻怡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给了忻怡第二次生命,忻怡父亲得知了真相,曾经对医生的误解化成了此刻的无尽悔恨,自责的父亲,在郑君华医生的病房门口,长跪不起……

  关于这部片子的选题,导演朱亮说,接到拍摄这部片子的任务时,他想起自己的亲人中也有不幸得白血病的,所以对患者家属的心情感同身受,更加清楚造血干细胞捐献对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庭的重要意义。当他得知接受捐献的女孩手术后恢复良好,至今仍然健康地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时,这个医学上的奇迹更是让他非常感慨,越发坚定了拍好这个故事的决心。

  朱亮说,影片选择用黑白片的形式呈现,全片中唯一的彩色就是郑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时管子中流淌的红色血液,是为了突出“输血”这个概念。“输血一共有三层含义,一层是郑医生献出的血液;第二层是郑医生向医生这个行业的正能量输血;第三层是,郑医生这种行为,也是向整个社会输送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血液。”

  朱亮还提到,拍摄郑医生献血的场景时,他们曾经尝试用其他液体代替血液,或者拍摄其他人献血的镜头,但是都达不到预期的拍摄效果。最终,郑医生主动提出再献一次血,完成了这个关键镜头的拍摄。

  影片中,除了患病女孩一家是演员扮演外,其他角色都由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本色出演。导演朱亮至今仍然对郑医生一家人的友善与和睦记忆犹新。“郑医生的父亲是医务工作者,本身就会有医生‘捐身救死’的医德传承在,郑医生公公也坚持朴素的‘以德报怨’的善心,所以这一家的家风非常好。”

  在郑大夫一家以及医院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红》这部微电影拍摄制作完成,并且在上海的电视台、地铁等平台播放,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位“捐身救死”的医生的感人故事。2016年5月,郑君华家庭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殊荣,成为全国家庭学习的模范。

  导演朱亮说,这部片子里,有普通话,也有上海本地话,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却有着相同的善良之心。“郑大夫一家,能折射出很多中国人的优良品质,虽然他们一家人中有上海人,也有湖北人,但面对要不要救人的选择,却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这体现了中国人心中坚守的最古老的善良品质,而我认为的中国梦,就是恢复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品质与精神。”

  

标签:医生;中国梦;血液;白血病 责任编辑:蒋敏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