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2

杜特尔特登中国军舰、戴纪念军帽 中菲关系更上一层楼

编辑:金林杰
导 语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5月1日在自己的家乡达沃市登上了赴菲访问的中国军舰。这是自2010年以来,7年内首次有中国海军访问菲律宾。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到访,在菲国内和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菲中关系明显变暖的“积极信号”。

  浙江在线杭州5月2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林杰)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5月1日在自己的家乡达沃市登上了赴菲访问的中国军舰。这是自2010年以来,7年内中国海军首次访问菲律宾。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到访,在菲国内和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菲中关系明显变暖的“积极信号”。

  长春舰让杜特尔特感到安全整洁

  15时30分,杜特尔特在总统特别助理克里斯托弗·吴、国防部长德尔芬·洛伦萨纳、总参谋长爱德华多·阿尼奥上将等政府和军队高层官员的陪同下,抵达编队停靠的达沃港,中国海军政治委员苗华上将、中国驻菲大使赵鉴华、编队指挥员沈浩少将、政治委员徐平大校等在码头迎接。

  长春舰悬挂中菲两国国旗、满旗,仪仗队和舰员分区列队,军乐队奏中菲两国国歌,为杜特尔特登舰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杜特尔特登舰后检阅了中国海军舰艇仪仗队。

  在长春舰会议室,苗华向杜特尔特介绍了中国海军有关情况,长春舰舰长胡杰介绍了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导弹驱逐舰长春舰的装备和作战性能。杜特尔特一行在胡杰的引导下,来到舰艏参观舰空导弹发射平台和主炮,与长春舰官兵代表合影留念。随后,参观了作战指挥室、驾驶室和鱼雷发射管区,观摩了有关武器装备。其间,杜特尔特还到军官和士兵餐厅了解官兵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情况。

  在长春舰机库,杜特尔特签名留言。杜特尔特说,我很感谢中国政府派军舰来菲律宾访问。我见过很多国家的舰艇,现在我见到了中国海军的舰艇,这是最好的一艘军舰,非常安全、整洁、漂亮,我对中国海军官兵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希望中国军舰以后有机会再来访问。菲中两国海军可以开展联合军演,我们很期待也很荣幸能以友谊的名义与你们一起在海上驰骋。

杜特尔特总统结束参观时戴着长春舰纪念帽离开。 <span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div>中新社</span>记者 张明 摄

  杜特尔特总统结束参观时戴着长春舰纪念帽离开。中新社记者 张明 摄

  特朗普邀请杜特尔特访问华盛顿

  “当菲律宾向中国示好时,特朗普邀请杜特尔特访问华盛顿。”《亚洲时报》1日这样称。据法新社报道,特朗普4月29日在出席一场活动时称自己当天与杜特尔特通了电话,进行了“非常友好的交谈”,他邀请杜特尔特来白宫做客。白宫随后发表声明称,两国领导人对菲努力摆脱毒品问题困扰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朝鲜问题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两国关系“现在走向非常积极的方向”。

  不过,特朗普此举立即受到美国一些人权组织的批评,称其支持“在毒品战争中非法杀害嫌疑人的独裁者”。《纽约时报》称,“人权观察”组织强烈批评特朗普对杜特尔特的邀请,称杜特尔特的扫毒行动是“杀人战争”,特朗普是“同谋”,“应该对自己感到羞耻”。该报还称,“特朗普对强权领导人的亲近是本能和一贯的”,他曾祝贺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修宪公投成功,和埃及总统塞西关系良好,甚至“连金正恩也获得过特朗普的高度评价”。

  对此,白宫赶紧出来“灭火”。白宫幕僚长普莱巴斯4月30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表示,尽管菲律宾在打击毒品行动中面临人权问题的批评,但在对抗朝鲜威胁方面美国需要菲律宾的合作。他称,特朗普与杜特尔特通电话,“并不意味着人权问题不重要,它的含义是我们面对的朝鲜问题十分严重,我们需要在某些层面上与这一地区尽可能多的伙伴进行合作。”

  “杜特尔特更加务实和平衡的外交立场,显然更符合国家利益,这一点绝大多数菲律宾民众都看在眼里。”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菲前总统阿基诺三世完全倒向美国,但菲律宾并没有得到什么。杜特尔特大幅度调整对华政策后,菲对外政策也恢复到理性、平衡的状态。菲律宾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时也处于更主动的地位,而不是跟在美国后面低三下四地祈求施舍。

  香港《南华早报》称,菲贸易工业部长洛佩兹在东盟峰会期间表示,杜特尔特去年访问北京“发展了对华关系”,这种关系“为菲律宾打开了很多扇门”。彭博社引述菲前驻东盟大使韦维拉科塔的话称:“与中国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有助于带来一个更加有凝聚力的东盟,有助于防止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升级。杜特尔特包容性的外交政策大大改变了东南亚的安全架构和力量平衡。”

  对于特朗普的邀请,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日引述杜特尔特的话称,他可能会抽不出时间前往美国访问。当天杜特尔特在接受记者提问时称,他接下来会有满满的行程,包括前往俄罗斯访问,“我无法做出明确的承诺。我还得去俄罗斯,还得去以色列”。

  (综合新华网、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