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0

拖累经济复苏 欧洲国家引以为荣的高福利制度风光不再

编辑:冯一伦
导 语

欧洲国家曾以高福利制度为荣。然而,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欧洲各国政府普遍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高福利成为沉重的包袱。虽然执政者试图寻求变革,但面临重重困难,举步维艰。

  浙江在线杭州9月10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冯一伦)欧洲国家曾以高福利制度为荣。然而,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欧洲各国政府普遍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高福利成为沉重的包袱。虽然执政者试图寻求变革,但面临重重困难,举步维艰。

  此前,国际舆论普遍对欧洲经济持悲观看法,深层原因还是对欧洲经济的“刻板”印象,认为欧洲的福利制度削弱了生产效率,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79.jpg

欧元区经济复苏取得的进展得到广泛认可。图自网络

  欧洲经济已经悄然复苏

  近日,欧盟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经济数据,2017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2.1%,欧盟整体增长2.2%,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而在第一季度,欧元区的增长更是超过美国,欧洲经济的稳健表现超出了很多政府和市场人士的预期。

  实际上,欧盟经济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复苏的年头。欧盟委员会预计今明两年所有成员国都将实现增长,2017年和2018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7%和1.8%,欧盟整体经济也将在未来两年保持1.9%的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也调高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期。

  根据欧洲中央银行最新预测,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达2.2%,为十年来最快。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说,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速超出预期。欧洲央行把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9%上调至2.2%,为2007年以来最高值。  

  德拉吉说:“欧元区经济复苏取得的进展得到广泛认可。”他用“有力”和“广泛”形容欧元区经济复苏。  

  他说,自2013年以来,欧元区增加了600万个工作岗位。

80.jpg

瑞典被认为是“高福利典范”。图自网络

  经济复苏下的“福利”饱受争议

  此前,国际舆论普遍对欧洲经济持悲观看法,其复苏的势头和亮点基本都被忽略掉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极右翼政治势力在欧洲主要国家可能上台的担心,以及英国脱欧这一意想不到的外部冲击的忧虑。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欧洲经济的“刻板”印象:欧洲的福利制度削弱了生产效率,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欧洲各国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高福利制度,基本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个人可享受早期教育、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医疗保险、失业补助、退休金、抚恤金等福利,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然而,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东芬兰大学教授尤霍·萨里对记者说。欧洲福利保障制度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政府税收不断增加的基础之上。但随着经济步入慢车道甚至停滞不前,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2009年,欧盟成员国中经济实力较弱的希腊因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过高,被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降级,揭开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序幕。这一危机的爆发,在暴露欧元区内在结构性问题的同时,也让人们再次注意到维持庞大福利体系的风险。

  建立在充分就业和高额税收基础上的福利体系,对经济表现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旦经济下滑、失业增加,就会导致税收减少、福利开支不足。例如,芬兰经济从2012年到2014年连续3年负增长,是欧盟经济表现最差的国家之一。有测算表明,芬兰未来15年卫生福利部门的资金缺口达100亿欧元。而芬兰的情况并非个例,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均面临在维持福利保障方面捉襟见肘的窘境。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刘明礼看来,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高福利体制拖累了欧洲经济的增长。他认为,欧洲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高福利体制难以维系是各界的共识,但改革因触及既得利益而举步维艰,过高福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持续显现。

81.jpg

欧洲青年反对改革高福利制度。图自网络

  欧洲各国试图改革高福利制度

  面对这一问题,欧洲在国家和欧盟层面都试图改革,但面临各种挑战和阻力。

  首先是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萨里说,抚养比一直是高福利制度的一个主要隐患。欧洲各国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抚养非劳动力的负担将越来越重。近年来,欧洲不少国家在努力削减福利的同时,设法延长退休年龄,鼓励老年人自我保健、居家养老,呼吁家庭成员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一部分社会责任。

  其次,难民成为额外包袱。2015年以来,大批来自中东的难民涌入欧洲。收容国出于人道主义考虑,需要为他们提供医药、食品、住房、基础教育等社会福利保障。

  在一度被视作“高福利典范”的瑞典,2015年接收难民人数多达16.3万。难民涌入使瑞典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社会资源告急,中央政府不得不将自愿接收难民政策改为各地市强制分配。瑞典行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马滕·布利克斯撰文指出,瑞典的薪酬水平处于全球高位,而绝大多数难民受教育程度低,很难适应当地劳工市场,这两者是个“糟糕”的组合。

  再次,福利制度本身使人“变懒”。在福利体系不断制度化的过程中,一直有经济学家提醒,不要让多余的福利变成刚性需求。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发表分析报告指出,欧洲福利制度过分保护劳动者利益,失业保险甚至比一些岗位工资还高,这使得一些人宁肯吃救济,也不愿工作,导致政府税负问题更加严重。

  最后,欧洲国家的民主选举制度也对改革形成掣肘。对于高福利困境,一个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削减福利,但政治家们只顾眼前利益,对长远的改革畏手畏脚。萨里告诉记者,任何政客只要反对福利国家理念,肯定得不到选票。上台者若要推行削减福利的改革,必定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对。以希腊改革为例,可以说每一轮削减福利都举步维艰,引发各种抗议活动。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福利制度研究者玛蒂尔塔认为,社会福利在65年前是一种崇高的理念,如今则更多成了各党派政治谈判的筹码。

  (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参考消息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