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起,4月11日成为“世界帕金森病日”,是为纪念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其生日为4月11日)于1997年设立的。
浙江在线杭州4月11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晨)从1997年起,4月11日成为“世界帕金森病日”,是为纪念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其生日为4月11日)于1997年设立的。帕金森病是排在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疾病,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杀手”。治疗帕金森病,不仅要靠医院,也需要家人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
中国病患超过300万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中脑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黑质神经元,它们通过合成一种“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达80%以上时,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患者在患病初期会感到某一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
目前,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常常具有外伤、中毒、药物副作用等诱因。
通常来说,帕金森病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加上由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及长期精神压力等,帕金森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50岁以下的帕金森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其中,“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约占病患总人数的10%。
据调查,中国约有300万以上的人患有帕金森病,占世界帕金森患者总数的1/3以上。而中国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小帕金森患者年仅9岁
9岁的童童家住北湖,去年和妈妈同时确诊为帕金森病,她也成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平接诊的“最年轻”帕金森患者。
最早发现异常的是孩子的妈妈赵女士。原来,童童上小学后曾参加书法培优,写得一手大方的楷书。但从去年下半年起,孩子作业本上的字越写越小,笔画也像苍蝇腿一样歪歪扭扭。在赵女士的盘问之下,女儿这才怯生生地说,自己双手经常不由自主地颤抖。
女儿描述的症状,令赵女士心下一惊——从事文职工作的她,最近几年左手越来越不灵活,敲键盘常感到手指无力。与此同时,她走路左腿使不上力气,渐渐影响到步态。
去年9月,赵女士带女儿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副主任医师李平经过仔细的鉴别诊断,确诊母女俩双双患上了帕金森病。
早诊断早治疗最有效
目前,帕金森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通过药物、手术及其他辅助治疗,可减缓症状,让患者独立生活,且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专家介绍,在治疗早期,药物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因为药物可以很好地改善病人的症状。在国外,内科医生与外科医生有着紧密的配合,确保帕金森病患者在最佳时机接受合适的治疗。目前,国内很多医院也在积极探索类似模式,为帕金森病人服务。
经过3至5年的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病情会较难控制,这时可选择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在病人脑部植入针一般粗细的电极,胸部皮下植入脉冲发射器,通过导线把二者连接起来,可以控制帕金森病症状。
据了解,脑起搏器技术在欧美各国已经相当成熟,许多研究报告证明其疗效显著。1998年,中国脑神经外科专家在北京完成了国内首例安装脑起搏器手术,随后,上海、广州、西安等许多大城市的多家医院也相继采用了这一手术治疗方案,中国在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
尽管治疗方式已经比较成熟,但医学专家表示,在中国,帕金森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患者都是等到中、晚期才来就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说,社会上对帕金森病有许多误解,比如治不好、等病情明显了再就医、锻炼不利于控制病情等,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他表示,虽然帕金森病理论上不能治愈,但并不代表不可治。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有效方法。
据了解,帕金森病分易感期、高危期和运动症状状态期3个阶段。所谓高危期就是已经患病,但是还没有出现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此时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抑郁等。出现以上症状的人群应提高警惕,尽早排查帕金森病。
专家提示,有四类人群需要及早预防帕金森病:一是55—60岁之间的老年人;二是家庭有患帕金森病史者;三是经常接触农药的人,因农药中的杀虫剂、除草剂等含有与MPTP相似的化学结构,而MPTP是一种已被肯定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化学物质;四是重金属的接触者,如锰矿工人等。
九项训练改善运动功能
帕金森患者除了规范用药以外,根据不同的行动障碍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1、放松和呼吸锻炼:闭眼,深而缓慢地呼吸,放松全身肌肉。
2、面部动作锻炼:对着镜子,让面部表现出微笑、大小、露齿而笑、撇嘴、吹口哨、鼓腮等。
3、头颈部锻炼:头部上下运动、左右摆动、左右转动。
4、腰部锻炼:站立,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左臂弯曲放在腰上,右臂高举慢慢向左弯曲保持5秒,接着换右侧。
5、上肢及肩部锻炼:站立,两臂向上甩起,至头部上方时屈肘,双手搭肩,然后两臂伸直,往下甩,放在体侧。
6、步态及平衡锻炼:步行时双眼直视前方,起步足尖抬高,先足跟着地再足尖着地,跨步尽量慢而大。双足分开,分别向左右、前后移动重心,并保持平衡。
7、下肢锻炼:站立,背靠墙,原地高抬腿,连续踏步。
8、手部锻炼:反复练习手指分开和合并的动作,也可以反复练习握拳和伸指的动作。
9、语言训练:如重复伸舌、反复张嘴闭嘴,朗读诗歌、唱歌等。
【新闻延伸】回顾抗“帕”名人昔日风采
据统计,全球现有约570万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我们周围不少人正倍受这个疾病的困扰,正如那些历史上的名人一样。今天让我们透过影像,回顾那些历史上曾饱受帕金森病的病痛的名人。
穆罕默德·阿里(1942年1月17日—2016年6月4日)
2016年6月3日,在经历了和帕金森病的长久抗争之后,曾经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离世,享年74岁。
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拳击手之一,曾三次夺得重量级拳击冠军;他同也是著名的反战斗士,曾在越南战争期间拒绝应征入伍,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1984年,42岁的阿里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氏病。在阿里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头部遭受了近3万次重击,一些医生将这视作阿里罹患帕金森病的元凶。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上面几句话,摘自1991年5月15日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写这封信的老人正是我国文学巨匠巴金。写这封信时巴金已87岁,距离他确诊患上帕金森病也已经8个年头。
尽管帕金森病一直控制的不错,但巴金晚年还被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纠缠,直到失去工作能力。相比身体上的痛苦,这对巴金来说是更大的痛苦。他曾经充满激情地这样说:“士兵常常死在战场上,我为什么不可以拿着笔死去?”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
1978年,《人民文学》元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2月1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转载了这篇文章。一时间,攻克了数学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陈景润的人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
1983年,51岁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被诊断患帕金森病。患病期间,陈景润全身僵直,手、脚颤抖,吞咽困难,只有头脑还是很清醒。他时常靠在病床上,指导他的学生,或者,用生命的余力,思虑着数学中的问题。1996年,63岁的陈景润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
萨尔瓦多·达利(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
萨尔瓦多·达利是20世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
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利就患上了帕金森症,病痛的折磨让他无法执笔作画。之后他招募了大量的助手。这些助手制作了几乎所有达利作品中尺寸较大的部分并负责签名,以此赚取暴利来维持他奢侈的生活。
(综合人民日报、长江日报、东方网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