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

汉服风韵惊艳潮流 传统文化得到青年认可与挖掘

编辑:金英磊
导 语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汉服早已从小众青年群体的文化表达符号逐步走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在审美变化的背后,回避不开的是蕴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青年群体走向潮流前沿。

1122698905_15240128027161n.jpg

  浙江在线5月11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英磊)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熙来攘往的寻常巷陌,时常会觅见或翠袖红裙、绮衣锦裳,或宽袍广袖、青衫白褂打扮的青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汉服早已从小众青年群体的文化表达符号逐步走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在审美变化的背后,回避不开的是蕴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青年群体走向潮流前沿。

  质疑和坚持碰撞

  汉服风韵渐成潮流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它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兴盛于明朝,经手绘纹饰、裁剪、缝制、熨烫等工艺,集独特的染、织、绣于一身,以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为主要特征,是“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在服饰上的投射,呈现出中国风和东方美学。

  蔡泽鸿是福建人,家中长辈有几位教师,文化气息浓厚。到北京上学时,有一天他无意之中点开了一个网页,页面上网友们对中华传统服饰的讨论,深深吸引了他,从此开启了他的汉服之路。渐渐地,蔡泽鸿开始参加同袍们举办的汉服推广活动,并在活动中认识了同样喜爱汉服的吴佳娴,志趣相投的两人在汉服的活动中彼此熟悉,很快就成为了一对“汉服情侣”。

  如今,蔡泽鸿和吴佳娴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接受采访时,三岁半的大女儿也一同来了,穿着跟爸妈的亲子装汉服奶声奶气地说“我穿的是汉服”。蔡泽鸿说,没有刻意要求女儿明白汉服是什么,只是给她购买了四五件汉服作为日常的衣服,“汉服也可以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选项”。

  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和国学日渐重视,女儿就读的国际幼儿园也带着孩子们穿汉服、读《三字经》,在吴佳娴看来,“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西塘汉服文化周”刚刚在风景如画的浙江嘉兴第五次落下帷幕,首届“中国华服日”便于4月18日即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当天在陕西西安拉开帷幕,近千名汉服爱好者相约而至。

  在北京汉服协会负责人的皇甫月骅看来,近十年过去,更多青年喜欢并穿着汉服,更多人不再认为着汉服是奇装异服的展示或者哗众取宠的表演。

  “现在穿着汉服走在大街上,还是会有旁人拍照,但更多是欣赏不是惊异,也很少被误以为是和服、韩服或是Cosplay,我觉得这些年来的坚持有了意义。”皇甫月骅说。

  如今,不仅中国学生经常着汉服举办成人礼、诵经读书,甚至外国年轻人也在短视频播放平台上着汉服玩起了自拍,平台上与汉服相关视频经常获点赞数过百万。

Cn4APlrz39CAQCoPAAH6JGas1iM956.jpg

  展现文化自信

  在创新中发扬传统

  在中华传统服饰复兴的十余年中,对于汉服“累赘”、“不方便”、“是被社会淘汰的产物”的观点不绝于耳。对此,楚艳指出,汉服作为一类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原本就具备非常成熟的体系和严谨的着装礼仪规范,古人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功能,都有特定的服装形制甚至特定的颜色和纹样,如礼服、吉服和常服等分类。

  她表示,之所以会给部分人汉服不方便的观念,主要是没有做好传统服饰的传承,因而在今天汉服复兴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对着装场合不合时宜的现象,“比如会把原本用于传统礼仪场合穿着的大袖礼服穿到了日常生活中,这肯定是不适合的,礼服必然是华美而繁复的,即使是西式礼服也是如此。”

  中国自古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的言论,我们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讲究穿着华美衣裳和注重礼仪的民族,中国传统服饰无论在织造技艺、手工匠心,还是审美观念上都曾经达到人类文明的巅峰,我们要传承和重新向世人展现的正是这份优秀的服饰文化。

Cn4AP1rz39CAXGEzAAHxIi4vH7U884.jpg

  “伴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一定会有更多的国人开始对自己传统文化有新的认知,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建设有更多需求。”楚艳认为,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元素的服装,无疑是最直接表达文化自信的载体,一定会被更多的国人选择。

  楚艳表示,“华服日”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以国家的层面自上而下,让汉服爱好者有了更多表达的机会,也让中国风格的服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推动中华民族服饰的发展,让广大的国民有更多的渠道、更多的窗口去了解服饰文化,让服装设计师和文化推广者更多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

  楚艳认为,未来华服或汉服的前景会更光明,因为服饰的复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未来华服一定会走入寻常老百姓的衣橱,不再仅是少部分人的亚文化,而成为一种新常态。”

1122698905_15240129053001n.jpg

  溯源优秀传统

  汉服回归文化传承

  始于服章,达于博远。记者采访发现,与汉服相关的兴趣社团和协会,大多会在提倡复兴汉服的同时,根据元宵、清明等节日举办相应的传统活动。活动内容不仅限于汉服文化交流,还会扩展到中国传统技艺、传统文化。

  最近,北京交通大学大四学生刘欢正在和同学拍摄一组汉服毕业照。曾担任学校汉服社团社长的她认为,汉服可以逐渐成为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穿着,就像T恤一样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刘欢从手机相册翻出照片,向记者展示这两年社团活动成果:从手工制作传统发簪、团扇到学习汉舞,再到清明踏青、中秋赏月。

  可以说,诸多青年以汉服为起点,一点一滴地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礼仪,学习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传统技艺,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吴悦依然清晰记得她第一次穿上汉服出现在一门专业课小组时的情景,同学们纷纷“点赞”,一向严肃的老师也连连称赞。

  吴悦说,起初接触汉服是出于对美观的考量,装扮上华美的汉服,可以拍出为人称道的照片。可连她自己也没想到,在这一过程中,她喜欢上考据汉服,通过翻阅古籍,她不断学习不同朝代服饰的特点,还经常帮汉服卖家找错。

  皇甫月骅介绍,协会中很多青年开始选择汉服一部分是源于审美和前卫的追求,而更多的青年在这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北京汉服协会名为“含章”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已开展一年,活动以填词、刻章、作画等多种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目的就是希望由汉服延伸到文化,吸引更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和而不同”地分享交流。

  尽管给所有穿汉服的青年找到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是比较困难的,但既然有这么多的青年愿意穿上汉服,说明他们从心底里悦纳汉服。这也与蕴藏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结难以分离。青年对于历史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恰巧通过汉服这样的载体得以呈现。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青年对汉服的热情,以及醉心古典风格的装扮,反映了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青年的认可与挖掘,这是一种不断壮大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也是传统文化活力复兴的体现。

1122698905_15240129307971n.jpg

  【延伸阅读】

  汉服的起源和发展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服的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所谓“交领”,就是穿起来之后,衣服左右前襟重叠,衣服两边相交成领。 所谓“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右边短,左边长,穿起来后,前襟向右掩。

  汉服的认识误区

  1、汉服是汉族人的服装,并非汉朝服装,唐装宋服都是汉服,如果现代服装加上汉服元素,也算汉服,就是汉服改良。

  2、汉服的一大特征就是没有扣子,有扣子的汉服都不是真正的汉服。

  3、汉服是右衽交领,左衽是逝者穿的,穿汉服的时候不能够披头散发。

  (综合半月谈、北京晨报、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