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多数场馆都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绿色科技改造,为2022年冬奥会服务。这些场馆改造后,不仅能满足冰上运动需要,还保留了夏季运动的功能,形成“全天候双轮驱动”的场馆运营新模式。
浙江在线8月10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汪江军)对历届主办城市来说,奥运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庞大唯美的奥运主场馆,是每一届奥运会独有的标志。但在历届奥运会结束之后,由于巨大的体量、巨额的维护成本、功能开发的难度、使用率的缺失等原因,使得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成为一道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作为为数不多举办过夏奥会又要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在这方面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昨天,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发布: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项目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首都滑冰馆、首体综合馆5个改造场馆已初步形成改造方案,年底前将陆续开始改造。
改造后的水立方效果图
“水立方”泳池上架冰面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本着绿色、共享、节俭、科技的改造提升原则,今年将进行改造升级的5个场馆改造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在满足北京冬奥会需求的基础上,所有场馆将提前规划赛后利用,减少赛后改造费用,实现精彩奥运与可持续利用双目标;其次是既能满足冬季冰上运动需要,也保留了夏季运动的功能,形成“全天候双轮驱动”的场馆运营新模式;第三是绿色环保标准大幅提升,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理念、新材料,所有场馆在节能降耗、综合高效利用、竞赛观赛环境方面都将有质的飞跃,使北京2008年奥运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2008年奥运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项目的比赛场地。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这里将转换成“冰立方”作为冰壶项目的比赛馆,可容纳观众约4600人。
根据改造方案,“水立方”将成为国际首个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场馆。根据冰壶比赛需要,原游泳池区域将转换成冰壶场地,通过搭建转换结构面层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4条标准冰壶赛道。
“由于冰壶比赛对于场地稳定性、冰面的品质、平整度等要求很高,冰水转换将是‘水立方’改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据市重大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历届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都是在混凝土结构上进行制冰,“水立方”却是通过在游泳池里架空结构实现转换。从抽水、搭架子,到铺板、制冰……场地转换需要近20道工序,但因为所有模块都在工厂加工后运到现场组装,一个月内就能完成转换,且可轻松拆卸再从冰变回水,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
记者了解到,未来的国家游泳中心,春季到秋季是泳池,冬季是冰场,一年四季都将向公众开放。针对有市民提出的“水立方”改造,是否还能游泳、参观等问题,记者致电国家游泳中心,对方表示目前运营一切正常。
国家体育馆改造后的效果图(夜景)
冬奥八成场馆来自夏奥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多数场馆都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绿色科技改造,为2022年冬奥会服务。
这些场馆改造后,不仅能满足冰上运动需要,还保留了夏季运动的功能,形成“全天候双轮驱动”的场馆运营新模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遗产”,2022年也将继续成为冬奥会的核心区域。
根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总体建设计划,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共列入52个建设项目,包括场馆项目18项,其中新建场馆8项、改造场馆8项、临建场馆2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项;其他配套项目3项。
“北京赛区八成以上的冬奥场馆都是我们的‘奥运遗产’。”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冬奥会后,这些场馆的再利用将得到继续拓展,特别是新增了冰面和制冰系统的竞赛或训练场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赛后利用前景。”
据介绍,本着降低一次性投入和长期利用的方向,改造场馆投资不会太大,费用远远低于新建场馆和大规模改造的投入。今年先期启动改造的5个场馆改造周期大约为一年多,在2020年测试赛前完成改造。
(综合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中国广播网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