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CACIO杯翻译竞赛即将拉开帷幕。昨天,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上两届大赛参赛人数不多的现状,上海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达·芬奇密码》译者朱振武建议,可否将“超女”模式引进到此类比赛中,可以吸引更多的非专业选手和眼球效应。此建议在学者和专家中立刻引起争议,有不少专家质疑,翻译大赛是实打实的比赛,并非所有比赛都可以借鉴“超女”模式。
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译文》杂志共同承办的CACIO杯翻译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尽管影响已经波及到海内外,但总体参加人数不多,去年仅700人参赛,还出现了一等奖空缺,新加坡选手击败所有国内选手拨得头筹的现象。为此,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章祖德提出,这个结果并非表明,国外选手翻译水平一定优于国内参赛选手,国内有许多很好的翻译人才,但如今许多英语很优秀的人才都分布在商界,如果该比赛能越过高校的范畴,在广泛性上做足文章,一定会出现更优秀的参赛者。
朱振武教授甚至建议,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赛,大可借鉴“超女”的成功模式。比如,在比赛的最后一关,举办一场才艺表演,并对此进行现场直播。朱振武说,翻译大赛因为太过专业,吓退了很多跃跃欲试的非专业人士。现在,翻译人才越来越凸现低龄化倾向,而对翻译有兴趣的高中生、初中生大有人在。完全可以分不同人群和不同年龄进行比赛,采取口译和笔译相结合的方式。而现场直播这种形式,一定会引发轰动效应。
对于将“超女”模式引进翻译大赛的建议,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谈峥当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翻译大赛不宜引进“超女”这种娱乐化的模式。文字还是需要细细品味的东西,并不是当场读一段,就能分出高下来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叶路也认为,“超女”模式并不适合所有比赛,而且也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翻译大赛考验的毕竟还是一个人的文字功夫。许多翻译人才,可能形象不佳,口才也不好,如果用“超女”选秀的方式,肯定会错过一大批优秀人才。但他认为此建议,对翻译大赛仍然有一点启迪作用,那就是,可以采取更丰富的形式,改变翻译大赛曲高和寡的现状。(记者徐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