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的方位赋予她得天独厚的黄金时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哈尔滨辖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哈尔滨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630立方米。
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至2004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64.5万公顷,其中旱田130.9万公顷,水田33.6万公顷。全年基建用地410公顷,退耕还林4778公顷,因新开荒、园林改耕地等原因增加耕地面积29.8万公顷。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14种。我市水资源供求关系紧张。2004年人均水资源1630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477.6毫米,比历年少16.4%。至2004年末,全市共有水库196座,总蓄水量6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亿立方米。2004年,我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4万公顷,比计划增长2%。至2004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9万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8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
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完顔部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白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汉,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9世纪末,随着东清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居民以汉族为主,此外还居住着满、回、蒙古、朝鲜等40多个少数民族。哈尔滨市现辖8个区、11个县(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272平方公里;人口970.2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94.54万人,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翻两番。在全国40个大类行业中,哈尔滨有38个,主要产品已达4000多个,覆盖全国,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哈尔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同时又拥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城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战略决策,给哈尔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哈尔滨制定了《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正在积极的推进中,初步规划了590个项目,总投资1240亿元,其中已有17项列入国家第一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总投资额26.7亿元。在国家批准的第二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中,哈尔滨市立项29个,总投资65亿元。
(来源: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