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至虹口乡的路在陡峭的山腰上,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深秋时节,驱车行进在这样的路上,不时被山上滚下的比车大的巨石挡住去路,隔不远就有一条山上泻下的碎石流,那是地震留下的累累伤痕。这条被地震破坏的公路正在除石整修,不时可见铲车、大货车在狭窄的路上闪转腾挪。
就在整修的公路边上,灾后重建已经摆开了战场。一个个建房工地正在紧张施工,水泥搅拌机隆隆作响。在靠近虹口乡政府所在地的地方,有些动手早的人家,二层小楼已经倔强地拔地而起。
伤痕与希望同在。此情此景,正是成都市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的一个缩影。
统筹城乡,绘就灾后重建美好蓝图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中央领导同志来成都视察抗震救灾时,就嘱咐我们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灾后重建。这既是指示,也是鞭策。灾后重建,也是一次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我们一定要以统筹城乡推进科学重建,以科学重建提升城乡统筹水平,努力把灾区建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在废墟上建设新的家园,规划必须先行。在成都天府博览中心,记者参观了“新家园——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展”。近3000平方米的展区里,展示了成都市所辖的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邛崃5个受灾区县33个乡镇、148个农村安置点的规划。一幅幅平面图、鸟瞰图、沙盘模型,形象直观地展现出灾区新家园的美丽画卷。成都市规划委的同志介绍说,灾后重建的规划体现了成都市提出的“四性”要求: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灾后重建规划是对规划设计部门的一次严峻考验。现在这个规划几易其稿,来之不易。原来城市的规划设计单位,只会搞城市规划,搞农村的规划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只是把城市的小区规划简单地复制到农村。这样的规划方案显然通不过,不得不推倒重来。比如四川三众建筑设计公司,按照城市小区规划模式很快拿出了一套设计方案,但这种“闭门造车”的方案村民并不买账。后来,三众公司总经理廖强带领设计人员实地调查,了解村民们对生产生活的要求,终于拿出了一套被村民高票通过的设计方案。成都市请“三众”现身说法,这些规划设计单位终于“开窍”,规划设计工作取得了进展。
现在展出的规划,是成都市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和“三个集中”原则,编制完成的灾后重建实施规划及灾后重建城镇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等共36个专项规划。特别是,由成都市75家设计单位、外地19家设计单位经过规划设计大会战完成的4个重灾区共361个规划定点的规划设计,使规划设计历史性地首次全面进入农村住房建设,展现了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的美好未来。
灾后重建,不仅是建农房,更要推动产业发展
因为地震,才有重建,有它的偶然性。而统筹城乡发展在成都已经搞了5年,去年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又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从2003年起,成都市按照党中央和四川省的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合大城市带大郊区、人多地少、布局分散、资源紧缺的市情,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同时,通过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分治的壁垒,对规划、农业、交通、财政、水务、林业绿化等30多个部门按城乡统一的“大部门”原则进行撤并调整,改革户籍、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管理和服务体制,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年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效应。2002—2007年,成都GDP保持年均13%的增长速度,2007年GDP总量较2002年增长超过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972元增加到14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77元增加到54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66∶1逐步下降到2.58∶1。
这次灾后农村重建规划,成都市提出要体现“四性”,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与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要素的“结合性”。
记者来到都江堰虹口乡,乡政府临时办公场所就在一排简易板房里。乡党委书记马远见的办公室略显寒酸,但墙上挂着的几张灾后重建规划图却格外醒目,不仅有农民新居的规划,更有恢复生产重振经济的产业布局。
马远见指着规划图,向记者介绍“一轴两翼四区”的发展战略,如数家珍。一轴:以白沙河亲水河为轴线。两翼:红色村至高原村的农业观光旅游带、虹口村至集镇的生态休闲旅游带。四区:地震遗址观光区、农垦文化体验区、温泉公园健身区和户外运动精品区。同时,通过虹口独特的旅游资源带动周边的向峨乡、龙池镇、紫坪铺镇等乡镇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把虹口打造成全国的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区!”
在地震中一度成为孤岛的虹口乡,拥有成都市周边唯一一个大型漂流资源,是市民常去的避暑胜地。地震前,虹口乡的集镇建设、漂流、渔场、猕猴桃等项目招商引资资金达10多亿元,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关口。现在,虹口乡在恢复、继续推进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富裕。
“三众”公司承担了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规划设计任务。记者见到了“三众”的规划示意图,与虹口乡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由“一心一带两环多聚落”等组成。“一心”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千亩荷塘,“一带”是贯穿整个村落的手工艺和文化创意产业景观带,而“两环”是指荷塘周围的旅游休闲环和外围的产业经济环。“多聚落”,则是指集中居住的3个区域。以千亩荷塘为中心,观光区、居住区、产业区合理分布。值得称道的是,这个规划不是就建房而建房,而是充分考虑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住房设计了放农具的地方,也为每个院落设计了晒谷场。利用观景荷塘,规划出旅游休闲区以及农业观光区;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规划出农产品的深加工区,千亩荷塘还体现了循环经济模式。
蓝图已经绘就,重建如火如荼。据统计,截至10月中旬,成都农村重建已累计动工21818户,占重建总户数的16%以上;发放重建贷款232户、854万元。成都的目标是“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即力争用三年时间,重灾区率先在全省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再用两年,使灾区产业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程度和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