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7日我军举行“北剑-2005”军事演习9月27日,参演的重型装甲部队整装待发。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有人说,改革开放30年,步兵部队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大变小,由弱变强。”这似乎有点矛盾的两个变化,说准确一点应该是由臃肿变得精干,由虚大变得强大。从此,我军传统的以步兵为主体的陆军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即: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是可能的。基于这种对战争和平的判断,人民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现战略性转变,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时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很快,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于1985年6月4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竖起一个指头,庄严宣布人民解放军员额减少100万。邓小平说:“精简100万,是一件好事,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军队的组织机构精干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战斗力加强了。”“减少100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历次大裁军中,裁得最多的是传统的陆军步兵,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强调说:“我们也要讲究技术,不讲究技术是要吃亏的。”“精简主要是减步兵,不是减技术兵种,有的技术兵种还要加强。”根据邓小平这一指示精神,百万大裁军中,在大大压缩步兵部队的同时,重点发展了装甲摩托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部队。
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反映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客观规模,这一点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共识。百万大裁军时,邓小平认为精简整编“是一场革命”,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精简机构和精简传统步兵等低技术部队,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锐之军。
1997年和2003年,我军的第九次、第十次大裁军再次在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上迈进了一步,传统的步兵在我军编制体制内已不复存在,步兵部队逐步实现了“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成为一个拥有多种高技术兵种的新型步兵,人民军队由此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步兵部队规模更加精干,科技含量明显增大,在精兵之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支军队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并不取决于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整体战斗力的高与低。兵贵精,不贵多,在大多数时候,兵员数量与质量具有相互制约性,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数量的增强超过一定的限制,就有可能影响质量的提高。现在,我步兵部队比百万大裁军之前明显减少了,但是日渐精干的机械化步兵,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一点在今年完成抗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多项任务中,有了非常出色的表现,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