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是广东省山区人口最多、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少的一个地区,要实现“绿色崛起”,人口环境资源的压力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梅州市市长李嘉对此有另一番见解,人口多证明梅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只要努力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水平,将“双转移”政策落实到位,就能够化人口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不仅可以为梅州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足够的劳力资源,还可以更好地服务全省产业转移的大局。
自去年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以来,梅州市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牢固树立“人均”概念,把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和改善民生的“一把手”工程;并将劳力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有机结合起来。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48.8万人,转移城乡劳动力115.7万人;2008年,梅州开展各种实用技能培训班164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比上年增长26%,超过省下达任务1.5倍。
就业服务网覆盖全市2040个行政村
4月份本是忙找工的季节,可在梅州市的人力资源市场,记者看到,偌大的服务厅并没有几个人。人力资源市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2040个行政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全市乃至全省的用工信息了,不需要大老远地跑到市里的人力资源市场来查看。
据了解,梅州市为了统筹协调城乡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新组建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覆盖全市2040个行政村的劳动保障服务站,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通过2040个劳动保障服务站,梅州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技能、文化和求职意向,造网登记,实行一人一卡、一户一档,从而构筑起了市县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就是这张网,不仅可以使农民在家里获得就业信息,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远程见工系统就近获得见工机会,大大减少了找工招工双方的成本。目前,梅州市已开通了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与广州人力资源市场,市直与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远程网上招聘系统。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实现与省联网,部分街道(乡镇)与县(市、区)联网,还实现了市信息网与珠三角19个农村劳动力接收基地的信息互通。这些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用工信息和求职信息实现了双向互动,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
有了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就业服务网络,梅州市的各类招聘会实现了虚拟与现场结合的创新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效率。去年举办“春风行动”、残疾人就业、失地农民就业等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168场,成功介绍4.5万人就业。
构筑大培训格局提升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如何才能使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而有效呢?梅州市将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训为突破口推动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多层次的培训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有机对接。通过构筑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结合的大培训格局,并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梅州市有效地提升了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梅州国威电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把设在深圳的总部搬迁到梅州。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与梅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实现了“校企合作”后,能够就近获得足够的优质劳力资源。目前该公司在梅州有2000名职工,其中1800人是梅州本地人。梅州市通过突出打造全省职业教育基地,为承接产业转移、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和服务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型储备了充分的劳力资源。据了解,梅州大力打造市技工学校、市农校、市职业学校和兴宁技校等4所万人中职、技工学校和6所5000人中职、技工学校。投资1亿元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运用方法培训。目前,该中心培训专业达19个以上,年培训能力达到1万多人,成为粤东唯一的省级高技能实训基地。同时,把市交通技工学校和市劳动力就业训练中心,整合改造提升为全市高标准、综合性的培训基地。
鉴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均衡性,梅州市采取了分类技能培训。积极实施“一户一技能”培训、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和百万农民学电脑等普惠制培训政策。另外对每年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半年至3年的技能培训;对35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失地农民开展3个月左右的单项或初级技能培训;对农村大龄劳动力、留守妇女劳动力开展一个月左右的适应性就业技能培训;对45周岁以下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可享受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贫困人口,给予学杂费资助和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每人每年资助3500元学杂费、1500元生活费。
培训的劳动力能否转得出,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梅州市在培训中紧紧围绕企业的用工需求,探索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新路,灵活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目前,全市各类技校、职校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训10万多人。其中,市技工学校就已与1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适应烟草、建材、电力、矿业、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梅州还广泛开展校镇合作、校园合作,保证本地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全市各类职校、技校分别与60个镇(街)、12个工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从劳动力来源到培训就业,形成完整的一条龙培训转移链。围绕农业8大特色主导产品基地建设,梅州各地针对性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如平远县实行“分餐式”培训,在各镇开设玉米、油菜、脐橙、药材等种植、深加工等技能培训班。
劳动力转移有效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
劳动力的培训和有序转移,使梅州从一个人口大市场逐渐成长为人力资源开发强市,有力地促进了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梅州市在外就业人口达8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6%,全市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增10.1%,是21个地级以上市中GDP总量增速和人均增速最接近的市。通过大量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异地就业,梅州的常住人口数量大大减少,有效地提高了人均占有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
据调查,从2002年至2007年,梅州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1238元增至2196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26.6%上升到47.6%,6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培训转移就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转移培养了大量专业技能适用人才,劳动力转移强有力地推动了梅州烟草、建材、汽车零部件、电力、电子信息等特色工业发展。
5年来,梅州共向市外培训转移城乡劳动力77.7万人,其中大部分输往珠三角发达地区,一部分人走上中高层技术管理重要岗位,有效地服务了全省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