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日报报道去年12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798亿元,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有预测称,今年1月份第一周,新增信贷就达到了6000亿元,另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称,一季度贷款有望达2-2.5万亿元。从追求信贷投放均衡和抑制通胀的角度考虑,央行果断上调央票利率并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业界分析人士称,未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将重点放在通胀、资产价格和信贷投放是否均衡三个方面。
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央行工作会议提出的2010年的主要工作措施第一条就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并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切实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度之间异常波动”。这是央行决定是否出手和出手力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去年货币供应量增长27.68%
央行公布的去年12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同比增长31.74%,增幅比上年末高13.0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2.05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
对于2009年的金融形势判断,央行认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金融体系平稳运行”。
媒体预测今年1月份第一周的新增贷款约6000亿元人民币,出于抑制商业银行信贷冲动的因素,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向银行表明自己的态度。分析人士称,但考虑到2月份的长假因素,央行不会出台更多的措施来收紧流动性。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8%,增幅比上年末高9.8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2.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0万亿元,同比增长32.35%,增幅比上年末高23.2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2.28个百分点;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7%。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4027亿元,同比少投放71亿元。
上调准备金率意在抑通胀
央行周二稍晚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冻结银行资金约有3000亿元人民币。市场普遍预计,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升息甚至是让人民币升值等更多紧缩措施将会出台。
尽管如此,但有两点现在并没有改变:一是货币环境仍然会适度宽松,政府也一再强调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二是管理层已经采取措施,将经济过热、通胀以及资产泡沫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在今后采取强硬措施。
中金公司表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流动性实际影响相对较小,一季度贷款仍有望达2-2.5万亿。
另有外方研究人士称,今年的信贷额度不会大幅收紧,但针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将会加强。如果1月份信贷泛滥的话,预计随后将会有此类措施出台。
2009年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0.6%,去年多数时间处于通缩。市场普遍预测12月CPI数据将出人预料,极端的预测认为会接近2%。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目的在抑制通胀预期。因此,在未来数月更多数据显示通胀压力加剧和出口持续改善前,央行不会出台激进的紧缩措施。
兴业证券董先安称,CPI走势将是中国是否出台更多紧缩措施的决定因素。如果CPI在未来几月中大幅上扬,不能排除央行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在今年的多数时间中,价格总体水平应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会议强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温家宝解读:为何还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是一个很重大而且很严肃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世界经济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各国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政策退出的时机和方式也可以是不同的。我们提出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宏观调控的正确方向、一定的力度和合理的节奏。就是说,我们在对待经济复苏和经济持久发展这个问题上持十分审慎的态度。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经济企稳向好并不等于经济根本好转”。其实,经济根本好转也还不等于我们的经济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现在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
第一,国际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些国家的经济虽然开始恢复,但还可能出现反复。外部需求持续减弱这个趋势还是难以转变的。
第二,虽然我们的经济开始好转,但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行,许多还是靠政策的支持,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过早地把促进经济的政策退出的话,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