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为了给一个历史人物翻案。1959年,郭沫若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中说:“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当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人们把曹操当成坏人,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同年,翦伯赞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中也说:“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长期把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当做奸臣,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郭文与翦文均是在毛泽东1958年讲了不少评曹操的话不久发表的,作者把毛泽东评曹操看作是一种为历史人物翻案的行为,因而先后著文响应。由于郭、翦二人均为著名历史学家,他们的看法,一时影响颇大,其影响力,直至今日,仍未衰竭,当今不少学者还相信并引用他们的观点。1999年发表的《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一文的作者就认为,“毛泽东为曹操翻案,是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眼光洞察历史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作者还认为,毛泽东为曹操翻案,对当今文艺批评也有启示。
在以上三种猜测中,第一种猜测与第三种猜测,有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出发点显然不同。第三种猜测,已经不是把毛泽东评曹操当做个人读史的爱憎好恶,而是看做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特定行为。但是,这种特定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猜测者显然还没有猜透。
上述三种猜测,虽然对毛泽东评曹操作了一定分析,但却陷入了误区。误区主要有二:
误区之一,是把毛泽东评曹操仅仅看作是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和个人对历史人物的喜好,至多把毛泽东评曹操看作从学术研究角度,特意为一个历史人物翻案。毛泽东确实喜欢研读历史,也有对不同历史人物的好与恶。但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他研读历史,从不限于个人兴趣,而是鉴古喻今,资政育人。毛泽东也决不会囿于学术探讨范围,特地从历史学术角度,去为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翻什么案。而且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这样连续评价曹操,决不会是个人兴趣所使。
误区之二,是把毛泽东评曹操看作他个人的英雄情结所致。确实,毛泽东是个大英雄,他也喜欢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但毛泽东决不会因个人的英雄情结所系而如此频繁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毛泽东评曹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肯定另有用意在。
以上两个误区,使此前的猜测者,都没能真正了解毛泽东评曹操的特殊用意。
毛泽东重评曹操的良苦用意
今天,我们要分析毛泽东评曹操的真实用意,固然必须避开上述两个误区,但毛泽东评曹操散见于他的十多次谈话中;毛泽东评曹操时,也没有任何言词明确自己的用意所在。到底怎样才能分析透毛泽东的真实用意?
笔者认为,要分析毛泽东评曹操的真正用意,入手点必须正确。那么,正确的入手点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任何事实,都应将其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之下。“只有客观地考虑某个社会中一切阶级相互关系的全部总和,因而也考虑该社会发展的客观阶段,考虑该社会和其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卡尔·马克思》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602页)“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列宁:《打着别人的旗帜》见《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1页)才能正确认识特定的历史事实。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