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来,没有比巴掌大的一张高考准考证,更有效的VIP通行证了。
它能封路,能让大脾气的司机经过考场附近时,不鸣笛、不猛踩油门或刹车;它能让学校附近的餐厅焕然一新,几乎看不到一只苍蝇;它能让周边的工地停工,让社区活动室的老人停下手里的麻将;它甚至可以让考生免费乘出租车,免费吸氧——瞧,这方寸之物快超越货币了。
这还远远不够。北京今年首次动用了特警保高考安全,并动用50辆120急救车,每台车配备了800兆电台,开通专用频道,以便救援时抢出宝贵的两分钟。北京市教委发出《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呼吁市民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在河南,有红头文件要求12个部门为考生“立体护航”,上到管天的气象部门,下到监控餐厅下水道的卫生部门。在广州,医学专家为考生开列“高考方略”,细化到了几时吃饭、几时休息、吃什么。在山西临县,所有网吧被强制关闭,网吧老板被告知“这是政府的命令”,“这是很多地方的通行办法”……有人提议,从明年起设立“中国高考节”,全国放假,以保证考生潜心高考。
嘘,请安静。一切为了高考!
不得不说,整个社会得了严重的“高考病”!每年6月,全民集体进入高考语境,高考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一切为高考让路。原本一场属于学生的“个体大考”,演绎成了考全民、考社会、考政府的“国家第一大考”——瞧,这几乎是一场现代“全民战争”。
甚至,“战争”中飞机出动。2007年高考期间,成都机场要求飞机起飞后拐弯,尽量避开中心城区上空飞行,这导致400个航班绕道。
唉,一声叹息。
夸张至此,已超出“高考扰民,还是民扰高考”这样的简单讨论了。
其实,已有很多人意识到“全民高考需要松绑”,“高考不能绑架社会”,可事实上,全民高考病一年甚过一年。大家一边反对“应试教育之恶”,强调“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高考应回归正常,社会应更加成熟”,可相关部门一边警示“大公共汽车不使用扬声器”,“监考老师不穿鲜艳的衣服,不要咳嗽”。难道公交车报个站,老师穿上大红衣服,就让原来能上一本的掉到二本去?
再把逻辑往里拽一把。考生们认同“一切为高考让路”吗?前不久,多名应届毕业生给媒体写信呼吁:“还我们自由的考试空间,不要给我们来自社会的压力”,“使我们感到了比考试本身还要大的压力,这样的帮助对我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高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平常的考试,希望父母和社会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我们的身上”,“希望把我们当做正常人来看待!”
这些“少爱我一点”的学生的声音,在整个社会巨大的“爱孩子”的声音洪流里,显得微弱无力。
很多失败的路,就是善意铺设的。把孩子圈养在保育箱到最后一刻,是社会之错。很难想象,这些刚完成成人仪式的学生,在参加第一次重大考试时,得到的是“特权”这个答案,哪怕他们的作文试卷里充满了“公平、宽容、苦难”这些字眼。
准确地说,我们眼里,只有考生,没有学生;我们眼里,只有这3天,而忽视了其余的成百上千天。
平时,学校周边的餐馆卫生是不是达标,附近的工地噪音是不是在许可范围内,网吧是否拒绝了未成年人入内,学校门口的安保是否严密……这本该是政府日常应完成的功课。月考的内容,不能拖到年考。3天能做到的事,300天照理也应做到。
可正因为平时“功课”没做够,才会为了高考3天,十余个部门联动拉网式排查、立体式监督——嘻,这多像学校里临考抱佛脚的“坏孩子”!
今年,全国957万人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约65万,计划招生657万人,平均录取率接近70%,比去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按道理,这应该是较“轻松”的一年。可这3天来,成人世界包括政府,依旧“比考生还要紧张”,全社会依旧摆脱不了那种沉重而敏感的“高考情绪”。
这不是大国之姿。在高考问题上,社会应表现出多元、开放、宽容的文化情绪和心理。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谈得上健康自信,下一代才能从容地迈出社会第一步。
希望明年的这3天,我们把对考生的祝愿,放在心里,而不是标榜在“被动员”的战斗里。从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