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的密切注视和亲切关怀下,不少地区的高考落下了帷幕,莘莘学子不必再点灯熬油悬梁刺股了,但他们一点儿都不轻松。孩子们的表演结束后,又该轮到考生家长们托人、查分,忙活起来了。随后,省市县各个行政级别、数理化各门学科的高考状元将陆续出笼,孩子们将根据高考这个统一标准,按照不同档次的分数线,被归类到重点高校、地方学院或民办学校等等。
其实,在6月这个高考季,奔波劳碌的何止于考生和考生的父母,整个社会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气象局发出天气预警,环保部门出面禁止噪音,交通巡警安排绿色通道,医学专家开列饮食方略,公安机关保护考场安全,老师穿上了寓意马到成功的T恤,家长为孩子烧香祈祷,商家的“状元粽”“金榜饺”被热捧……
所有这一切不免让人感叹,高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既然是知识而不是高考改变人生,面对这场考试,我们为什么就潇洒不起来呢?
每一个目睹高考给普通人以至于这个国家带来深刻变化的人,都不能否认高考的相对公平性和重要性,同样也不能否认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未来的职业走向和生活质量。正因如此,我们对它充满期待。这份期待越强烈,就越发不能从容以对。
那么,出类拔萃的高考成绩能和人才画等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曾发出至今仍牵动着整个中国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对中国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反思与诘问。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大师的候选人不一定是高考状元,科学发明并不总是在高级实验室里孕育,成就一番伟业的人才必须具备独立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想象力,不被束缚的创新能力,我们这个社会,要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自由宽松的生存氛围,对“穿草鞋”和“穿皮鞋”的都给予应有的尊重,官员找回当百姓公仆的感觉,巨贾和穷汉在吃穿上没有区别。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按照心中的意愿追求理想,减少急功近利的盲从,也只有这样,狂热的高考才会归于平静。
什么时候高考焦虑症得以缓解,社会上下都能把高考当成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不把它等同于个人乃至家庭的前途命运。也许那个时候,我们蓦然回首就会发现,天才和大师就在我们身边。(佟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