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分别为发射场3号塔架、移动塔架和2号塔架。中广军事记者吕锡成摄
经过25日的再次露天检测后,嫦娥二号绕月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昨日静静地伫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塔内,期待着奔月时刻的到来。
昨日上午,记者从西昌市出发,驱车60公里,通过军人把守的路卡,驶入一条通向发射中心的专用公路。
在距发射场地百米左右的参观点,一左一右矗立着两座发射塔,左侧是3号塔,右侧为2号塔。它们被基地工作人员习惯地称为3号工位和2号工位,根据目测,两个工位相距大约400米。
嫦娥二号将从2号塔发射升空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嫦娥一号是从3号塔架上发射升空。据了解,该塔架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首个发射工位,其建于1983年,因次年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二号卫星而被誉为功勋塔。2007年,为发射嫦娥一号,该塔架被后移2.5米重建,因此该塔又被称为新3号塔。
2号工位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与3号工位一样,也是由固定塔和活动塔两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3号活动塔的塔身颜色为蓝白相间,而2号活动塔则通体为白色。据介绍,2号工位活动塔高达97米,固定塔高74米,均比“3号”要高出10多米,而嫦娥二号就将从2号工位开始奔月旅程。
今明进行最后一次模拟合练
由于2号固定塔的开启门处于闭合状态,远远望去,仍能看见里面射出的灯光,藏身塔内的火箭若隐若现。据工作人员介绍,运载火箭是在本月初完成吊装任务,而卫星则是10天前安装到位,星箭合一后,前后进行了3次合成演练,估计今天或明天会进行最后一次模拟合练,所以充当工作平台的活动塔一直与各层紧紧对接着。而到发射之前两小时,活动塔便会结束本次任务,通过“脚”下的64只滑轮挪到150米外。
记者了解到,嫦娥二号除了换至2号工位发射外,其与嫦娥一号的另一区别是,运载火箭由长征三号甲变成了长征三号丙。
长征系列火箭将进行第130次发射
记者昨日获悉,昂首挺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号塔架内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于10月1日托举着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奔向月球,而这也将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0次飞行。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陈列室中,横卧着一枚长征三号火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枚“长三”,除未加注燃料外,与已经发射的同型号火箭完全一样,其总长度为43.2米,直径3.35米,起飞时的重量为202吨,可将1.5吨的卫星送入距地球赤道36000公里的同步轨道上。
据介绍,它是长征三号系列的第一枚火箭,也是进入西昌基地的第一枚火箭。1982年3月19日运抵后,用它进行过模拟发射,虽然后来它没能升空,但它的两个“孪生兄弟”——两枚一模一样的长征三号火箭相继于1984年的1月29日和4月8日一飞冲天。
自1970年第一枚长征系列火箭——长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自己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达到7个型号,其中包括长征二号、长二捆、长征四号等,而从长征三号派生出的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等承担了许多次发射任务。
我国测量船开赴太平洋执行嫦娥二号观测任务
随着“嫦娥二号”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为奔月承担测控关键环节支持的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已经在相关海域部署就位。作为唯一获邀的地方媒体,本报特派记者焦哲已登上远望六号测量船遨游太平洋,将零距离接触这艘我国最新型测量船,以及担任此次海上测控的中国航天精英。这是自1999年本报特派记者冯海青登上远望二号船,奔赴南太平洋报道神舟号试验飞船首次成功飞天后,本报再度在太平洋上进行飞天现场报道。
专家称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至少到2015年
中国的载人登月,龙乐豪认为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按国家现有的基础,以长五大型运载火箭为基础,再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时间为2025年之前;第二步是2030年至2040年之间,实现较大规模的载人登月,完成起飞重量3000吨级的重型运载。
要实现嫦娥奔月,离不开火箭技术研发。据介绍,目前,我国运载火箭还是一次性使用,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可多次重复使用。此外,我国运载能力偏小、可靠性不够高、任务周期偏长、应用领域偏窄、安全性不够好。
龙乐豪认为,“要加强和巩固航天大国地位,使我国变成航天强国,就需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探索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
龙乐豪坦言,研制一个新火箭一般需6年左右,估计至少到2015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才能首飞。而到2025年前后,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届时将会插在月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