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总是一个话题,放不放鞭炮的争论,挺放派与禁放派能从初一吵到十五。放不放鞭炮,似乎真就成了一件颇为纠结的事情。
春节是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而燃放烟花爆竹,也确实是表达喜庆之情的一种方式,不仅中国人这么做,国外亦有焰火晚会这样的娱乐性项目。从爆竹被发明出来至今已逾千年,称其为传统,似乎并不为过。但是,表达喜庆之情的传统,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放炮特别是无节制地燃放来实现,则值得商榷。
今年1月9日,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公开发布的PM10与PM2.5的实时浓度,这一公众呼唤已久的行动,春节期间立刻派上用场:除夕夜,北京大部分站的PM10的小时浓度迅速上升,在凌晨1至2点时达到峰值,很多站实时浓度都超过了1000微克/立方米,而在平日,这个数字只有60微克/平方米。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谓一目了然。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愤愤不平,有一种声音颇有市场,即“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远远小于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如此表述,虽然符合事实,但其实并无合理性。既然环境污染严重已为大众的共识,那么何必还要雪上加霜呢?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都为大家共享,而环境污染的代价,也为众人所承担。污染无论大与小,对大家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都有危害。此外,每年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人身伤害,火灾损失亦不在少数。让喜气洋洋的大年变得愁云惨淡,是每一个人不愿看到的结果。
所幸,近两年有关环境保护的讨论,确实影响了公众的选择,北京市烟花办的调查显示,约50%的市民不会参与燃放花炮。而北京市环卫部门今年从除夕到初一清扫的烟花碎屑,比去年减少了四成多。这表明,健康环保的过节理念,还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如此的主张,并不是要将烟花爆竹赶尽杀绝,作为一项古老的发明和传统,我们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让其顺应时代的需求。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都是与时俱进,而非一成不变的照搬,而且即便是传统习俗,亦有良俗与劣俗之分,仅就烟花爆竹而言,在传统文化浓厚的台湾、香港乃至新加坡等地,并没有我们这般大肆燃放的习惯。舞狮,庙会,花灯,祈福……种种活动,都是春节年俗的一部分,并不仅仅在于爆竹而已。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