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干部”们来到斗麻村达海组,给村民们发放种子和禁毒宣传资料等(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
“背篼干部”们途径斗麻村岜洞组时,遇到了干活回家的村民谢林妹,韦国祥立刻叫住她,把帮其代办的“准生证”交给她。除了下乡顺便捎带日常生活物资,“背篼干部”们还帮群众办理一些证件、手续等(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
只要群众一个电话,就有我们的干部帮助解决困难
“2012年2月21日,下到服务点统计外出务工人员情况,春耕土地翻犁情况,顺便捎带罗小幺的东西:2把面条,5元/把;1包味精,4元/包;1瓶酱油,6元/瓶;1提啤酒,14元/提……”这是“背篼干部”梁勇工作记录本上的一段日记。
村民罗水保外出务工6年,与乡干部大多不认识了。听说乡政府在搞“背篼”服务,抱着怀疑心态,按照服务指示牌拨通了梁勇的电话,请帮忙捎带一些面条和食盐。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一身稀泥的梁勇就冒着寒风将物资送了过来。
“1/3时间在路上,1/3时间在工作,1/3时间在睡觉”“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是敦操乡34名“背篼干部”的真实写照。他们平均每周要步行上百公里山路,为帮村民节约每一分钱,每次采购都货比三家,反复询问价格。
敦操乡党委副书记寇堂虎说:“只要群众一个电话,就有我们的干部帮助解决困难。”
“背篼装着民生,干部背出民心”
在敦操乡,“背篼干部”已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长顺县委书记张惠明说:“‘背篼干部’做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点滴小事,背篼装着民生,干部背出民心,背出新时期干群鱼水情。”
“现在群众对干部特别信任。”敦操乡党委书记胡荣忠说,还有的群众甚至把银行存折、密码都交给“背篼干部”,让其帮助存款、取款。
今年1月,干部们到打召村一位村民家了解情况时,这位村民拉出一条狗,非要宰了给干部们吃。干部们谢绝说“不吃狗肉”,没想到这位村民还留了两只鸡,一眨眼工夫把鸡杀了。原来,为答谢干部,他准备了两套方案。
感人故事还有许多。村民梁玉田为感谢政府帮助发展产业,步行4个多小时到乡政府,又在大门口等了4个多小时,就是为了给“背篼干部”送上几斤核桃;在“背篼干部”下乡必经的路上,有片野果林,秋冬时节,野果金黄诱人,两年来没人伸手去摘一个解馋,村民说要留给“背篼干部”充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