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叶前)继限牌、限购、限行、限停系列“中国式治堵”高招后,北京市交委透露,凭停车证明购车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换言之,要想买车,先买车位。e哥不得不又一次感叹:为何受伤的总是我?哥不仇富,也支持多用市场手段调节,但治堵能别光盯着市民不?
凭停车证买车,表面看是提高用车成本,算是市场机制调节。实际上,这不过是限购的又一个变种。已被一再证明治标不治本的“限字诀”为何总受有关部门青睐?e哥的答案是:这是“懒政”在作祟,“限字诀”实际是推卸责任。
比起深挖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交通文明、优化城市规划、加大公交供给、从严治理公车、税费改革等手段,对市民“一限了之”最省事。e哥要说,可以做、必须做但尚未做的还有很多,究竟是靠限来限去的“暂时畅通”继续掩盖这些缺陷,还是踏实精细做好“真功夫”着眼于长远功效,答案不言自明。
从限行、限停,到有车位才能买车、拥堵费、拍卖车牌等限制措施,已经由行政强制向市场调节转变。e哥和网民一样不能理解的是,凡此种种“治堵术”,为何总在限制私家车的套路里打转转。治堵应该是官民合力的事,为什么每次都厚此薄彼:对私车够狠心,对公车却很温柔。e哥发现,公车限行口号喊了4年却未见动真格,如今也只停留在17部委发出的“少开一天”的倡议上,不具强制约束性。
遥想2008奥运当年,北京公车初限了,畅通无阻难以忘怀。与私车不同,公车对价格杠杆不敏感,因此市场调节对限制公车反而不灵。e哥要说,如果未来治堵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那么对公车的行政强制手段只能也必须更严厉。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民众对超大都市治堵的谅解和支持,治堵方才可能“标本兼治”。
城市“拥堵病”是中国汽车社会和城市化爆炸性增长的顽疾,“中国式治堵”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e哥可以肯定的是,“限字诀”绝不是“治堵一贴灵”,而且只会越来越不灵。从只盯着市民到向规划、管理、公平和公共服务要空间才是未来的趋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