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为何愿挨冻不愿被救助
新华网海口1月7日电“我哪都不想去,在这待着就挺好。”近日海口气温骤降,海口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再次对街头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劝导他们前往救助站度过寒流,但却遇到流浪人员不愿被救助的尴尬一幕。流浪人员为何宁愿受冻也不愿意去救助站?他们对救助有何疑虑?
流浪人员:挨冻也不去救助站
在海口的立交桥、人行天桥下,时常能见到流浪者,他们有的裹着报纸躺在路边的长椅上酣睡,有的拿着碗沿街乞讨,从好心人那里获得资助,维持生存。
“只要不降温,哪里都可以安家,降温了就拿几个硬纸箱裹着避风。”在海口南大桥下,一位裹着厚棉被的流浪女子说。当记者表示可以送她去救助站接受救助时,她说:“我不想去救助站,不要干扰我们的生活。”
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陈之联说,海口市救助站经常在街头劝导流浪人员接受救助站的救助,“他们只愿意接受我们提供的食品和御寒衣物、棉被,我们要接他们到救助站,他们不愿意。”
陈之联介绍说,海口市救助站中宿舍、洗澡间、食堂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等各项设施齐全,救助站还为流浪人员提供免费的饮食,但这些流浪人员却怎么劝导也不愿意前往救助站。
担心被强迫送回家
“宁愿流浪也不回家。”不少流浪人员向记者表示,海南一年无冬,他们很愿意在这里过冬。
多位流浪人员向记者表示,他们不愿意接受救助是担心“被强迫送回老家”。一位操南方口音的流浪人员对记者说,每天在这里乞讨能有不少收入,虽然有时候会挨点冻,却比被送去救助站然后送回老家好多了。“老家那边是山区,太穷,生活比不上城里好,还不如在这边待着呢,去救助站就要被送回去。”
海南省救助管理站站长彭龙生说,不少流浪乞讨人员担心救助部门会强制将他们遣返回原籍,“我们为愿意回乡的流浪人员买好车票,他们会半路下车返回,等没钱了又会到救助站来求助。”
记者采访时发现,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后,担心失去收入来源,成为流浪人员和城市职业乞讨者不愿进救助站的另一原因。
“运气好,乞讨者一小时能收到100多元,进了救助站,就不能随意去乞讨了。”陈之联说,大部分城市流浪人员身体较为健康,通过乞讨和打零工,能够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很多流浪者将乞讨当做职业,每天的收入完全能满足他的开销。”陈之联说。
“我在隔壁不远的一个饭店做洗碗工,时间相对自由,每个月能挣到不少钱,而且我也不乞讨,我不觉得睡在这有多丢人。”海口东湖天桥下一位20多岁的流浪人员告诉记者,家里指望着他在城里能多挣点钱,所以他不愿意去救助站。
坚持人性化劝导不宜现金救助
自2012年11月以来,仅海南省救助管理站收留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已超过1300余人次。“天气冷了,求助的人就多一些。天气暖和了,流浪人员就离开救助站了。”海南省救助管理站救助科科长张儒说,“但依旧有大量流浪人员不愿意前来救助站寻求救助。”
海南省救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现行救助管理办法遵循“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面对街头流浪人员生活无着却不愿接受救助的现实,他们也只有进行劝导,最大程度帮助流浪人员。
陈之联认为,针对流浪人员拒绝接受救助的情况,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坚持人性化劝导的方式,不能强迫要求流浪人员到救助站,但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救助。民政、城管、公安和卫生等部门应和救助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建立统一的救助管理体系,对街头需要救助的流浪人员做到及时救助。
“救助站以往的职能仅是为流浪人员提供一定的温饱救助,现在我们拓宽了救助管理常规服务,通过与法律援助中心、妇联、残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受助人员提供法律、妇女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彭龙生说,不少城市流浪人员是由于工伤或劳动纠纷导致的暂时性流浪,他们并不缺少谋生的技能。
“通过拓宽常规服务项目,进行人性化劝导,减少了流浪人员的数量,也提高了有效救助的比例。”彭龙生表示,“但目前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大多数人认识到救助不能仅仅给钱了事,这样只能增加职业乞讨者的数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