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多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一直在市场化和政府主导两条路反复抉择,探索一条艰难的大国医改之路。”
6日,全国政协委员、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谈及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时如上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作为一项关系到国人健康福祉的重大公共政策,医改仍是代表委员和大众关注焦点。
黄洁夫说,1997年中国首轮医改,公立医院采取了市场导向的改革,扩大医院自主权,自负盈亏。执行“以药养医”的补偿政策使医院和医疗技术水平迅速发展。
“这次改革未触及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立医院体制,从而造成非公非私,半行政半市场的公立医院格局。‘创收’与‘发展’的利益驱使医院在逐利道路越走越远。”
2009年,中国出台了“摒弃市场化路线、回归公益性”的新医改,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全民覆盖,“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医改的实惠,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黄洁夫认为,这次改革的设计拟解决多年困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问题,并破除“以药养医”,但却得到一些与改革初衷不符合的结果,“医院又出现了以检查费用补医、过度医疗等问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黄洁夫认为,这已令今后医改的方向非常明确。“过去一年间,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与促进医疗健康业的政策,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
中国总理李克强5日首次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此时,距全面完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只有7年时间。
此前201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曾发文指出,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要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继续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
黄洁夫坦言,公立医院改革仍是一块硬骨头。
“现在医改最难处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这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李国平也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是目前有效推动医疗体制的难题。
“想用行政手段去做市场上的事,是不可能的。”黄洁夫建议,根据社会资本进入的情况,在政府主导下分批、合理进行公立医院改革,将大医院医生、设备和病人向中小医院分流;一些公立医院可取消财政拨款,放开服务价格管制,实行有别于公立医院的人事分配政策,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市场。同时也可将公立医院部分医疗资源整体挪出体制,去满足当前社会上多元化医疗健康的需求。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医改的关键之年。有分析指出,医改在世界都是难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有13亿人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基本国情决定医改任务更加艰巨。在深水区,需要改革者拿出更加敏锐的智慧和更加坚韧的勇气推进和落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