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里的一场拉锯战终于有了结果。那块象征着“北大精神”的静园草坪也开始恢复宁静。
5月,在校方公布的“燕京学堂”的计划中,静园草坪连同周围6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式庭院,因被选为学堂校舍而面临改造,并由此引发激烈讨论。四起的反对声中,草坪“地下建设教学设施”的计划被宣布放弃,而7月24日,校方表示,静园一至六院不再作为燕京学堂宿舍。
校方最新的决定让人们看到,并不是所有顶着“官方”名义的车轮都只可前进不能后退。有人说,这是“民意的胜利”。
实际上,相比强势的高教机构,民意在当初只有娇小的身躯。起先,对散落在4000多亩校园各处的学生来说,能供他们发声的,唯有校园BBS和社交网络这些虚拟的平台。正值期末的5月里,为学校发展建言,还是为自己考试成绩努力,一道选择题就这样摆在学生面前。
但就在网络这个曾经随处可见暴戾和无谓争吵的虚拟平台上,克制、温和、理性的声音慢慢汇聚。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北大的学生称,“此事不要抱着‘轰北大’的角度,要做理性平和有说服力有学理道理的分析报道”。
很多网上发言积极的北大师生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大家的理由出奇地相似:北大的事,北大人自己能解决。媒体,请缓行。
理性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话语当中。面对校方项目的信息不公开,有学生停止了抱怨和无意义的调侃,转身拨通了申请信息公开的电话;
在有关燕京学堂的宣讲会上听到“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反对燕京学堂计划”的说法时,学生们没有报以嘲讽和嘘声,而是合力完成一份是否支持燕京学堂的调查问卷,并通宵修改,“避免有倾向性的问题”;
学校召开沟通会前,师生们整理出几百页的相关资料,并发出维持会场秩序的号召……每一个行为都微不足道,但民意的力量正是通过这些理性的行为才得以汇聚。
北大一位经常登录校园BBS的老师说,他曾经以为学生们只愿关心鸡毛蒜皮的小事,直到此时才发现,“北大的学生是有希望的”。
当然,校方也表示出宽容、兼听的姿态。从不公布项目的傲慢,到反对声日渐强烈时频繁地召开沟通会,直至原定计划的最终更改。一个有效沟通机制的搭建,使得这场围绕着静园草坪的拉锯战,最终避免了损害公信力也丧失民心这样两败俱伤的结果。
在言论最激烈的时刻,校方用足够的诚意,聆听了师生的意见。7月9日的沟通会上,北大校长、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基建部负责人等校领导悉数到场。校长王恩哥“一切都是可商量的,但是一定要经过多方面的论证与研究”的表态,副校长“不会动静园的一草一木,只是对静园六院的内部进行修缮”的承诺,无论如何都是对于师生积极参与的一次暖心的回应。
不可否认,理性的讨论中也有刺耳的杂音。有人网上谩骂持反对立场的本校教授为“跳梁小丑”,斥责学生“脑子里是粪水”,但这场骂战两天就息鼓了。师生、校方一致表示“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简单地说,最尖锐的批评也可以温和地表达。骂人的请转身,理性之门洞开。
最终,校方决定,被更改的不只是校舍的计划,学堂学生的学习年限,也从之前颇受争议的一年,改为了“拟为一到三年”。
但是,一片欢呼声中仍能听到疑虑的声音。比如“中国学”如何定位?大学如何国际化?燕京学堂应不应该建?这些问题是否还有讨论的机会,尚无定论。
在北大这块最适合“仰望星空”的草坪上,民主探讨的空气正在弥漫。一堂关于大学民主如何开展,师生如何参与的课,早已开始,却远未结束。
几个月来,这也是北大最大的一堂民主课。这样的课程,北大曾在拆除三角地时缺失过。这样的大课,也在全国众多不经公示、大拆大建的高校缺失。
北大师生的理性参与,以及校方的虚心倾听,让静园改造计划刹住了车轮。但如果两个条件不幸无法同时满足,静园的故事是否还会换个面目在北大或者其他校园里重演?
静园的尘埃尚未落定。在北大暂时安静下来的校园里,建筑物的遮挡下,有一块“三·一八”烈士、燕京大学女生魏士毅的纪念碑,碑铭的结尾是:“民心向背关兴亡,愿后死者长毋忘。”
(原标题:燕京学堂之争是一堂民主课)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