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富夫妇时常一起讨论整理家规家训。图为夫妻俩在整理家训。
李丁富夫妻创办了百姓书院,为村民免费开放,与“耕讯传家”的家训交相辉映。
李丁富,出生在云溪村一个贫困的家庭。1958年20岁时到温州工作,这位衢州人在温州一蹲就是50年,并对这片土地上独特的经济现象著书立说,用宣讲的方式将“温州经验”传向全国各地……,被人们誉为“温州铁嘴”、“温州经济代言人”,出版发行主编《现代组织学》、《领导工程学》、《温州之谜》等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60岁退休之后,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一共做了600多场关于“温州经济”的报告,受益人数众多。2006年,李丁富毅然决定把自己几百万元的讲课费和书本费全部投入到自己的家乡,修缮李氏宗祠,建造“百姓书院”。李家宗祠成了村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百姓书院”免费开放,所有来书院参观和学习的人,全部热情接待,不收一分钱,开放5年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来访者200余批,各种会议110余次。2010年,李丁富还在书院为衢州本地作者设立“衢州学者馆”,展示他们的文化成果。2012年,又在书院果园内又兴建《农耕文化馆》,收藏了近20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的500多件生产生活用具用品,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第二课堂。2008年5月10日,衢州电视三套《黄金周刊》之《黄金人物》专访李丁富。2014年8月,《小康》杂志刊登《李丁富:“落叶归根”建书院》。浙江在线、温州日报、衢州日报、衢州晚报等省、市新闻媒体纷纷作了报道。
耕读传家立根基
“传家非耕即读,裕后唯俭与勤。”出生贫困家庭的李丁富,受耕读传家的李氏家训的影响,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了爱读书、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上学时期,他每天背着锄头去学校,上课钻研书本,课间去田里勤工俭学。家风家训培养了他淳朴善良、忠孝仁义的品质。
20岁那年,李丁富毕业分配到温州。在温州,他结识了他的老伴陈佩玉。“他酷爱藏书,每次出差回来都背着一包包书籍,外出旅游必须要去书店、图书馆。”陈佩玉出生书香世家,对于李丁富孜孜不倦的藏书工作一直鼎力支持。为了让丈夫专心写书,陈佩玉包揽下所有的家务,每当丈夫挑灯夜读,她总会泡上一杯茶,静静地陪在身边。60多年来,夫妻俩相濡以沫,互相支持,从未红过脸。
良好的家风在这个小家庭延续,李丁富的儿女事业有成、体贴孝顺,孙子孙女听话懂事,在学校里出类拔萃,屡获殊荣。“我们一直给孩子灌输家训,将它根植在孩子们心中。”李丁富说,祖上留下来很多宝贵的家风家训,诸如“耕读传家”、“家有良田千倾,不如薄艺在身”、“十穷歌、十富歌”等,是立身处事、家庭和睦团结的根本,需要代代传承。
李丁富说,家人们都很团结,在关键时刻,总是陪伴在左右。得知李丁富要出资修建李氏祠堂,妻子儿女纷纷出钱出力,孙子孙女也捐出红包支持爷爷的事业。得知李丁富要建百姓书院,家人们纷纷出谋划策。“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是支持我将家乡事业进行到底的动力。”李丁富说。
心念故乡洒余热
在温州,李丁富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他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的故乡。他先后自费组织温州老板团访问家乡,组织家乡的乡村干部到温州学习取经。总想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家乡出点力。
在一次返乡时,李丁富看到村里的祠堂已经破旧不堪,立即找来了村干部,提出个人出资修缮李氏宗祠,并召集了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开会,商讨修建祠堂事宜。他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留下祖宗文化这个根。自此,李家祠堂成了村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他对于村里的事情非常热心,可以说是孜孜不倦。”陈佩玉说,为了修建祠堂,修缮宗谱,李丁富奉献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捐资出钱、提供资料、请艺术团演出。
2006年,李丁富作出这样一个决定,把自己几百万元的讲课费和书稿费,全部投资到家乡云溪,为藏书建一座新家,让它在家乡生根开花,造福家乡百姓。2008年4月23日,百姓书院正式落成开放,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硬件投资300余万元,收藏着以经济为主体的2.5万册图书。书院内设4个主题图书室:“走进国学”,收藏我国古代名著与现代有关老百姓生活的资料与照片,陈列“国学与文史”相关的著作;“走遍中国”,收藏李丁富在全国600多场报告的资料;“走读浙江”,收藏全国及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书籍及电视片等;“走活经济”,收藏全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图书、光盘、图片等。
夫妻俩省吃俭用不断丰富书院文化。2010年,在书院为衢州本地作者设立“衢州学者馆”,展示他们的文化成果。2012年,在书院果园内兴建了《农耕文化馆》,馆内收藏了近20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的500多件生产生活用具用品,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第二课堂。
如今,百姓书院已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窗口、一个品牌。
李丁富的女儿李云溪说:“我爸在老家造百姓书院是寻根与怀旧,为我取名‘云溪’,就是他最深的乡情,他的心里只有他的云溪之根。”是呀,“长空犹见北归雁,燕子总是恋旧梁”。
铭记恩情思反哺
凡到过书院的人都会好奇:为什么叫“百姓书院”?为什么李丁富要离开自己熟悉且有人脉资源的温州?他的爱人是温州人,怎么能适应农村的田园生活?为什么书院全免费开放100多次会议,2万余人次的接待都不收一分钱?为什么……有许多不解之谜。李先生自拟的一副对联作了最好的回答:“有书真富贵,无求活神仙”。
李丁富不止一次说:“我庆幸生在衢州,三衢大地养我身体,衢江潺水育我风骨,瓯越山川展我才气,没有党就没有这一切。”
1985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李丁富奉调文成县任县委书记,那时的文成县是全国295个国家级的贫因县之一。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他就碰上六七十人围在县委大门口吵闹。原因是1958年百丈际库区的移民遗留问题,因为政策落实不到位,故一直上访不断。李丁富主动接待了这批情绪激动的村民,并在了解大致情况后,三天内上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很快,在省、市、县的共同努力下,使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
李丁富在文成工作期间,收养了孤儿陈建威,培养他读书,送他去当兵,如今事业有成的陈建威每年都要来看望两位亲人。
2003年9月,李丁富赴邓小平家乡广安讲课,当时正犯急性胆囊炎,为不影响第二天上午有1500人参加的三级干部大会,他同医生商量,打了强止痛针,作完长达3个小时的报告后,才赶回温州做了切除胆囊的手术。医生责备他连命都不要了。他却说:“你可知道我就是连小命搭进去,也报答不了党和组织对我的恩情啊!”
书香传递正能量
为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李丁富特地在百姓书院设置科技阅览室、人文大讲堂、企业文化讲堂。在拥有各种“三农”科技书籍7000余册基础上,他还配备了专家科技讲座光盘。为了使来书院参观看书的村民安心读书,李丁富夫妇热情地为村民沏上热茶,备上瓜子水果,有时李丁富夫人还会给村民烧上几碗点心,与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夫妻俩完全融合到当地的百姓当中,百姓们也愿意敞开心扉,像孩子们的求学方向、青年人的创业途径,甚至连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都肯与他们倾诉。
亭台小榭绿树掩映、藏书万卷墨宝飘香、徽派建筑古色古香……百姓书院的开放为附近村民提供了精神憩息地,不少外地游客纷纷前来观赏。自从书院建成后,村里的环境变好了,乡风更加文明了!以往村里很多农户饲养牲畜,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书院建成后,村民们被书院清新的环境吸引,也纷纷动手拆掉了猪栏,打理起自己的院落,有的还建起了小花园,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也没有了。村里的文化氛围变浓了!书院成了村民们的休闲地,干完农活他们便不约而同来到书院,听上一堂李丁富讲授的国学课。村庄的知名度提升了!有村民拿着百姓书院的宣传册和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家乡,顺利拿下了订单。村民们更加有凝聚力了!在李丁富的号召和影响下,村民们心中的乡愁被唤醒了,只要是村中事务,他们都齐心协力鼎力支持。
“钱是身外之物,要将它用在对人民有利的地方。”现年78岁的李丁富将自己所有的积蓄奉献给了家乡的事业,而对于外界的称赞,他说自己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我最大的愿望是办好我的百姓书院,支持家乡发展,让家乡村民实现两富。”李丁富说,只要身体健康,他会一直将百姓书院办下去,等儿子退休了来接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