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压力
不过,有不愿具名的当地观察人士对记者直言,温州银行业的风险仍然处于持续暴露和释放的阶段,坏账处置的压力巨大,在大量核销和计提拨备的影响下,行业利润持续负增长,自我消化能力已经明显减弱,导致利润成绩单逐年难看。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温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为199亿元;此后连年下跌,到2014年,跌至-39.33亿元,同比减少245%。
如何处置焦头烂额的坏账已经成为摆在温州行长们面前的重大难题。据《温州晚报》报道,从2012年至今年6月,温州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贷款989亿元,相当于降低不良贷款率近5个百分点,仅仅是4月至6月间,温州不良贷款率就从4.39%下降到4.08%。
可从去年末到今年的情况来看,温州银行业整体的不良率虽已基本稳定,但依然远远超过了3%的警戒线。按照计划,温州今年将处置、核销不良贷款400亿元左右,与去年处置规模相当,成为悬在行长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另一方面,前几年银行的乱放贷现象恐怕也是行长政绩上难看的一笔。”上述观察人士如是解释。数据显示,2009年温州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了1088亿元,而2008年这一指标还仅为585亿元。除此以外,当时温州的贷存比已达85%,这不仅大幅超越了银监会75%的红线,也远高于当时全国平均67%的贷存比。
此后数年间,温州企业互保联保的传统做法也成为如今推倒坏账“骨牌”的罪魁祸首。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龙对记者分析,一旦经济形势逆转,房价迅速下跌,由此造成房地产抵押品价值缩水,一家亏损的企业会通过之前形成的互保联保贷款网将危机传染给其他企业,这种“一损俱损”的模式使得温州金融危机迅速扩散开来,这才引发了2012年的区域性系统危机。
而在这个逻辑链中,银行掌门人们也被推上火山口,被认为难辞其咎。在一次温州金融界会议上,甚至有银行业人士称,温州企业家普遍抱怨银行和企业是“水煮鱼”关系,矛头直指银行在前几年审批放贷时的疯狂逐利行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