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2月25日电题:“世界工厂”东莞转型新信号:八成经济监测指标显著改善
新华社记者詹奕嘉王攀
在全球贸易显著下滑期间,围绕“世界工厂”东莞是否已经丧失活力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歇。最新的一些经济数据显示,这座以加工贸易、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著称的城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活力。
东莞24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2015年里,东莞经济稳中有升,全市生产总值达6275亿元,同比增长8%,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8%尚不到东莞经济增速历史高位数据的一半,但和2012年前后出现的年度增速1.3%相比,已经呈现较大复苏势头;东莞市统计局本月初公布的34项经济监测指标中,有27项指数同比出现较大改善,约占总指标量的80%。
“这些数据说明,东莞正在实现三个转变,即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逐步转变、开放格局从外向依赖向内外并重逐步转变、经济形态从传统制造向创新型经济逐步转变。”东莞市市长袁宝成说。
这个位于中国南部省份广东的城市,因外向型经济发达、聚集了数以万计的代工企业而被外界称为“世界工厂”。在这里,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生产从笔记本电脑到运动鞋在内的上万种出口贸易产品,包括三星、戴尔、沃尔玛、家乐福、耐克、阿迪和反斗城在内的跨国巨头们与这座城市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但从2008年开始,东莞企业开始面临欧美订单萎缩、人工成本攀升的重重压力,“倒闭潮”“搬迁潮”“用工荒”等各类质疑此起彼伏。
位于东莞市厚街镇的文华制衣厂建立于1985年,是东莞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曾为十几个国际品牌代工,高峰期制衣年产量达200万件。这家企业的总经理王大孟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代工的“好日子”结束了,订单大幅减少,工人从上千人减少到500来人,不转型已无路可走。
遭受冲击的并非只有文华制衣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说,东莞一度利用开放的区位条件与低成本优势,借助外部力量较快地实现工业化初期的跨越式发展,可一旦失去低成本优势、国际市场风云变幻,这种外向型经济根植性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的弊端就暴露无遗。
面对困境,东莞奋力转型。2015年,东莞经济总量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十二五”时期GDP平均增速达7.93%,“十二五”期间改善的27项经济指标,涵盖了质量效益、产业结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民生和环境等内容。
“过去东莞出口的绝大多数是没有自主品牌的代工产品。”东莞市商务局副调研员雷慧明说,如今加工贸易企业自有品牌生产出口比重达到74%,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提高了40.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东莞经济回升主要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走出了有特色的转型升级新路。
为优化产业结构,缺乏科技人才的东莞这几年主动“傍科技大款”,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创新资源,涌现出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并以企业为主体引进26个省级创新科研团队,它们推出的新型电动公交车、数字织机智能设备等新产品已走向市场。全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22%提高到2015年的2.3%。
不少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正向工艺设计、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下游延伸,“互联网+”色彩越来越浓。文华制衣厂花了三年时间研发服装定制下单系统和智能纸样系统,将传统的批量生产转变为App系统DIY定制生产。王大孟说,客户手机下单后,工厂最快6小时可交付成品,智能系统使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创新驱动给东莞经济带来的“新陈代谢”效果越发明显。近年来,东莞每年都有从事低端代工生产的外资企业关停或搬迁,曾被视为“东莞名片”的诺基亚工厂也于2015年搬离。虽然没了诺基亚,但华为终端、欧珀(oppo)、维沃(vivo)等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6亿部,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
“这两年企业发展速度很快,长安镇区一有企业撤走、厂房空出,企业马上就去抢租,别人退一栋我们租一栋。”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胡柏山说,虽然有一些企业撤离东莞,但它们腾出的空间被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占据,产业“新陈代谢”正在发生。
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制造业正出现对低端产能的挤出效应,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经济“含金量”逐步提升。2015年,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2%、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0%、36.0%。
东莞的经济发展能否继续维持稳中向好状态?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的答案是肯定的。他预计,2016年东莞经济总量增速将实现8至8.5%区间,“十三五”期间保持平均8%的增速。
这种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批重大项目已为东莞下一步发展积蓄了后劲。2012年以来,东莞投资在1亿美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共171个,总投资约376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可释放超过1万亿元产能,相当于再造一个“新东莞”。
尽管近年来经济恢复中高速增长,但东莞的转型之路并未结束。徐建华坦言,目前,东莞加工贸易占比超过60%,部分加工贸易企业依然没有品牌、缺乏议价能力、根植性不强,仍是国外品牌的“生产车间”,需继续深化存量调整,在传统产业中激发出更多活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