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变:改变思维方式 创新发明解决技术难题
110kV多回同塔线路检修是困扰国内带电作业的难题。当时厦门地区超过90%的110千伏铁塔都是双回路架设的,这种架设方式走廊窄、塔基占地面积小,安全距离小,如果进行高压线路检修,就必须停电,这样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用电生活,而且也会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 2007年,陈国信作为110千伏双回同塔线路带电作业课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分昼夜的思考,多年工作以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技术难题就会非常专注,甚至连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办法解决。
陈国信说:“他很奇怪,自己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可以想像出铁塔上的整个画面,甚至连铁塔上的每个零件都能清晰浮现。他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模拟着该如何操作,甚至操作之后对周围造成何种影响,他都想得清清楚楚。”经过一遍遍模拟操作和多年经验,他利用棍子撑开导线扩大操作距离的方法,最终使110千伏双回同塔线路铁塔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增加了60厘米,实现了在不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线路检修,解决了国内带电作业的难题。
陈国信还算过一笔账,停电一个小时,就要少供电10万度电,每度电按5毛钱计算,就要损失5万元。从社会经济效益来讲,一度电可以创造37元的效益,这样停电一个小时就要损失370万元。在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中,一相导线中通常有两根导线,在夏天大负荷运行中会出现粘合,不仅会引起线路损耗增加、对附近无线电通讯形成干扰,而且会出现鞭击,严重时出现导线断股、甚至断线的事故。
之前在220千伏输电线路上安装的垂直双分裂导线间隔棒一直是采用停电检修的办法。若要带电操作,就要想办法控制两条导线之间的距离。陈国信没什么头绪,直到某天午后散步,当时陈国信的家门口正在改造“铁路文化公园”,汽车无法进入,施工队就做了个四轮小车沿着废弃的铁轨前行,方便运输施工材料。看到这里,他突然有了灵感:两条导线,就像两条铁轨,彼此间平行延伸,如果设计一个工具——在一支可固定长度的支撑棒的两头,安上可滚动的轮子勾住导线,既能控制导线间的距离,又能在导线间自由滑动。就这样,由这个灵感而产生的工具被制作出来并在不断完善中成功被运用,不仅解决了带电作业技术难题,还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
陈国信还当过“雕花工”,它利用胡萝卜雕刻出工具模型,解决了带电断接引线工具加工的难题,这件事还被国资委拍成视频,第三季的“一线故事”——《胡萝卜的秘密》,视频荣获两项大奖:中国建设者十大故事、金牌人气奖。
陈国信喜欢观察、喜欢思考、喜欢研究,他的脑袋里有很多新奇想法,由陈国信负责或主要参与的20多项技术攻关,有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9项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正是因为他拥有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