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成渝“双城记”,协同效应加速显现
2022年01月12日 08:31: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王俊岭

  2021年12月24日,成渝高铁“复兴号”动车组举行开通一周年庆祝活动。图为重庆客运段乘务人员在成渝高铁G8612次动车组列车上为旅客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唐  奕摄

  冬日的晨雾尚未散去,由成都东站驶往重庆西站的高铁上已坐了不少人。乘客中,有的家在成都,要去重庆出差;有的打算利用空闲,到重庆游玩。用不少乘客的话说,如今他们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同圈人”。

  从交通基建到产业发展、金融支撑,去年以来,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政策密集出台。随着各项举措落地实施,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人们在通勤、就业、创业等方面享受到更多便利,一个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形成。

  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简称《规划》),为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提供了一份全新“施工图”。

  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潘昭宇介绍,《规划》是继2021年6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印发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二个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2021年1月至11月,成渝两地间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0余对,日均发送旅客超9万人次。此次《规划》的出台,无疑将壮大“同圈人”的队伍。

  “成渝地区地处内陆,由于不临海、大部分地区不沿江,货物运输物流成本较高。《规划》强调客货并重,提出到2025年轨道交通承担货运量占比由3.2%提高到10%以上;统筹货运枢纽布局,构建三级铁路物流基地;增强铁路货运枢纽多式联运功能,提升铁路货运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发展铁水、公铁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充分结合成渝地区特点,对支撑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潘昭宇说。

  成渝联动,交通先行。重庆市交通局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信息显示,2021年,标志性项目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成渝高铁完成提质改造,双核之间高铁通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重庆至贵州高速复线、重庆合川至四川安岳、重庆大足至四川内江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川渝间高速公路通道达到16个,双核间形成4条高速大通道。

  “下阶段,我们将统筹推进跨省交通项目技术标准、建设时序、建设进展等协调统一,抓好成渝中线、渝西高铁等标志工程建设实施。加快推进成渝毗邻地区普通公路项目建设,共同提升嘉陵江、渠江、涪江等支线航道互联互通水平,合力打造协调发展港口集群。”该局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西成、成贵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四川省进出川大通道增至11条。同时,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开通里程增至558公里,运营规模跃居全国第四;新改建城厢站、大湾站、新兴站、普兴站等,铁路场站货运能力显著提升。“四川正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密中心城区线网、深化产业功能区覆盖,实现中心城区范围内,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60%以上的人口、岗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轨道交通线路信息互联、票务互认、安检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该负责人说。

  产业空间扩大,企业机遇更多

  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了双城协同发展的合力。

  ——攥指成拳,产业协同空间大。2021年11月30日上午10点半,一批氢燃料物流车从重庆九龙坡缓缓驶出,向四川方向出发。同时,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郫都区的两批氢燃料物流车也相继往重庆方向出发。这标志着两地联合打造的“成渝氢走廊”正式开通运行。

  据介绍,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彭组团的“西部氢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将打造成国家级氢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国家级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中心。除了“成渝氢走廊”之外,两地还将联合开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联手打造车联网和高速公路车路协同等应用场景,联手推进氢燃料应用示范,联手推动两地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配互供。

  ——筑巢引凤,市场主体活力足。“本以为迁移要四川重庆两头跑,没想到在‘电子税务局’可以办理全部流程,企业就成功迁移到了重庆。”四川泸州特云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聂小莉说。2021年夏天,这家企业成为川渝地区首个通过线上办理跨省税务迁移的企业。

  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重庆市深化“放管服”改革,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截至当年11月底累计办理超589万件。不仅如此,重庆还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加强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联合开展交通通信、就业社保等6个方面便捷生活行动。截至11月底,已有近350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超过2.65万家医药机构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同时,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时间由1个月压缩到最快当日办结,实现川渝异地贷款缴存证明无纸化、贷款申请“一地办”。

  产业空间与市场活力最终体现在企业。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20年初至2021年12月底,重庆市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近80万家,成都市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超123万家。这一过程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外溢效应十分明显。数据显示,四川德阳、绵阳、内江等地近年来新增企业注册量呈平稳增长态势,年均增速普遍保持在10%以上。

  创新资源集成,市场更有活力

  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是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必然要求。

  记者了解到,从2020年4月至今,成都高新区已与重庆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签署21份合作协议。不仅如此,成都高新区还推动成立了“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助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的就在于共同建设西部科学城,联合争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如今,各方正携手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卡脖子”环节。

  成渝两地重视科技创新、发挥后发优势的努力,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肯定。2021年12月24日,在成渝“双城协同·赋能智造”专场活动上,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光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渝协同创新指数”。据介绍,该指数由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6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构成。“相较于2019年,2021年成渝创新协同度提高了4.2倍!”陈光说。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劲松对本报记者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区域互联互通的水平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速,这些有助于整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水平持续提升。”他认为,未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的城市发展能力,更好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进一步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产业、绿色能源,加强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横向补偿机制建设,加速“生态资源”向“生态富民”转变。

标签:重庆;双城;经济圈 责任编辑:郭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成渝“双城记”,协同效应加速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