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中企能来投资建冷库吗?
马尼拉街头,《环球时报》记者正在一辆出租车上焦急地等待着,前方是无数汽车排成的长龙。司机不停地将头伸出窗口,探看前方的路况。
这样的拥堵场景,每天都在马尼拉发生。记者在那里采访期间,乘坐的车辆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每小时10公里至20公里的速度在“蠕动”。这并不奇怪,马尼拉的道路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汽车的普及。首都尚且如此,其他落后省份的基建情况可想而知。据统计,菲律宾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列全球第95位。就连当地人也常常抱怨:“我们的机场、港口、道路都是东盟国家里最破的。”
正因为如此,菲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渴望特别强烈。不久前,菲正式推出名为“大建特建”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拟在未来6年内用8.4万亿菲律宾比索(1比索约合0.14元人民币)在全国搞基建。其资金除了来自税收,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国政府的开发援助。这为中菲两国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机会。
青岛恒顺众昇集团是第一批到菲律宾“吃螃蟹”的中国企业之一。今年3月,他们投资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菲律宾北部的北伊罗柯斯省正式开工。恒顺众昇集团董事长卢民向《环球时报》介绍说,这个电站建好后,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4.4亿度,可满足菲律宾几十万人的用电需求,并降低菲律宾目前高昂的电价。此外,其施工和后期运营将为当地解决不少就业岗位。
“菲律宾的电力供应缺口一直比较大。2016年,菲律宾总人口达到1.05亿,但总装机容量只有21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只有940亿度。这是个什么概念?菲律宾的人口约是中国的7%,但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只有中国的1.4%和1.7%。”卢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记者在当地了解到,对很多菲居民而言,停电和限电措施仍然是家常便饭,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电力供应。而菲律宾第三大城市达沃只有两座冷库用于存放水果和生鲜食品,这对于气候炎热的菲律宾来说完全不够用。
或许是源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卢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接触到的菲政府官员、议员和企业家基本都非常支持中国投资菲律宾的能源类基础设施项目。“在达沃办仪式时,有当地官员听说我们要建电站,就立刻问我们,是否有兴趣在达沃投资建冷库。菲律宾国家新能源公司总裁约翰先生当时就表示很希望和我们合作。那是个星期六,公司都不上班,但他立刻要派人去公司拿来多个项目资料给我们看。”
“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现在都有意愿投资菲律宾的基建项目,但中国有独特的优势。”《菲律宾星报》评论员李天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充裕的资本、企业运营项目的超强效率以及政府支持的强大推动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会比美国、日本更了解菲律宾的状况,项目建议会更切合实际,价格也会更合适。”
“目前,中国对菲的投资存量仍然比较小,但从发展阶段和产业梯度转移来看,两国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卢民认为,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农业及渔业深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也很大。今年2月,蚂蚁金服刚注资了菲律宾最大数字金融公司Mynt。据了解,菲律宾86%的人口没有银行账户。菲律宾非常希望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来弥补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率低的现状。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船越驶越近,在GNN电视台主持人张兴万和他的学者朋友眼中,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开始被赋予更多期待与想象。“我的一个退休军人朋友告诉我,他打算建议菲律宾和中国协商,令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让中国与印尼、文莱等东南亚国家,甚至遥远的美洲都能在这里对接。还有一位专栏作者建议,马尼拉可以借此机会,利用自己地处菲律宾东西海岸最狭窄通道的优势,一举成为通往太平洋的新枢纽。”张兴万兴致勃勃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讲述道。
“如果菲律宾能够把握好这个机会,那重塑马尼拉大帆船时代的荣光或许将不再仅仅是梦想。”张兴万如是说。(环球时报赴菲律宾特派记者 白云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