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近千年前的月圆夜,大文豪苏轼想念弟弟苏辙,而抒发的美好愿望。而今天,清华机械工程系焊接专业的潘际銮院士,则希望妻子能长长久久。用潘老自己的话说:“但愿她长久,她活着,我就有支持。”一句平平淡淡的话,包含的却是一起走过的60年中,相扶相守的默契和深情。
这张老人骑车带着老伴儿的照片,是清华的学生们抓拍的。骑车的老人就是清华机械工程系焊接专业的潘际銮院士。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潘际銮:清华不是有一个荷塘月色吗?后面是荷花池,原来一直是骑车带她的。
同学们都说,90岁的潘老师骑车带着85岁的老伴儿,比荷塘的风景还要美。但潘老可没想得这么浪漫,他习惯带着老伴儿,因为生活上他离不开老伴儿。
潘际銮爱人李世豫:酱油、盐、味精,他找不到,他不认得。
1951年,二老在北京相识。那时候学焊接技术的潘老不被看好,大家都觉得李世豫这个北大才女嫁给他是吃了亏。
潘际銮爱人李世豫:人家就笑我,你男朋友焊洋铁壶还是修自行车啊?
事实上,是潘老在哈工大建立了我国首个焊接专业。1955年,他回到了清华带着团队搞科研,几乎是全国各地四处跑。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潘际銮:有的时候我一出去好几个月,搞科研很苦的,根本就不回家。三四个月不回家,她也没抱怨。她当时是北大教授,可是家务她全部顶起来,我没有管。
李世豫就这样一边教着书,一边照顾着潘老的父亲和三个孩子。头两个孩子出生时都赶上潘老有大项目,他忙到把妻子生孩子的事儿都忘了。可即使这样,老伴儿也没埋怨过。
潘际銮爱人李世豫:他既然是一个红旗单位,我就不能拖他后腿,他只能往前走,不能后退。
潘老也没让老伴儿失望,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潘老都是焊接顾问。如今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也是由他开创并推广到全国的。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潘际銮:高速铁路的钢轨要一点缝都没有,要全部焊起来,要把它磨平、磨得很光。全国最后总结是焊了66万个头,一个问题都没有出。
潘际銮爱人李世豫:验收的时候坐到高铁司机旁边,我心里高兴死了。又很害怕,那真快,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当时我想一想这都是我老伴的功劳。
拥有了这么多世界一流的焊接技术,潘老却一项专利都没有。想高薪聘请他的公司,也都被他拒绝了。在清华大学的荷清苑社区,老两口跟十多名院士、千名教授一样,住的还是十多年前的老房子,家里的书房是用阳台改造的,堆不下的资料就放在废旧的茶叶盒、月饼盒里。
60年来,潘老的每一个决定,老伴儿都支持,两人从没拌过嘴。
潘际銮爱人李世豫:要高薪干什么,你生活够了就行,不要整天想着挣多少钱。我们这些人搞科研目的不在钱,就是要搞创新。国家有进步、工业有进步那就好了,人民的生活就好了。
只是回头想想一起走过的60年,潘老才发觉自己没给妻子做过什么,潘老说自己是“在焊接上啥都行,但在生活上啥都不行”。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潘际銮:我还愿意干事业,但是缺一个老伴的话,那兴趣就差多了。现在我能够全力以赴还投在事业上,就因为老伴陪着我。可以说年轻的时候没有愧疚,现在回想起来是应该去照顾她的。
采访的时候听见老伴儿说自己连味精和盐都分不清,当天晚上潘老就破天荒地要做个汤。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潘际銮:打一个鸡蛋汤哪个是盐、哪个是味精我都不清楚。昨天我说哪个是味精?她说黄的是鸡精可以用,我才知道。
怕老伴儿摔着,潘老现在不敢再带她骑车去学校了,而是把家里的老照片都翻出来,偷偷制作了一本相册,作为钻石婚的礼物送给老伴儿。
潘际銮爱人李世豫:他从来没有送过我花什么的,他没有这么浪漫,一心扑在他的工作上。送个相册已经够进步的了。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潘际銮:这个相册我觉得是有意义的,不仅是我们可以回忆60年的过程,而且我们的子女也可以想想爸爸妈妈怎么老的。
这一本没怎么修饰过的相册,记录着两人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60年。如今孩子们都在国外,二老还要相扶着继续走下去。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潘际銮:这幅画说两个伴侣,我就感觉到是我们两个人一样。那边是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但愿她长久,她比我长久更好了。如果她不活着,我一个人很孤单,我连吃饭都吃不上。
- 青藏铁路完成无缝钢轨换铺工程 雪域“天路”实现“千里一根轨”
- 习近平向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致贺信
- 清华老教授捐资1500万助学 去世4年后成热点人物
- 千名寒门学子圆梦最高学府 北大清华农村娃更多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